蒙娜麗莎的微笑,是一個問題。是藝術問題,科技問題,甚至是學術問題,到現在還眾說紛紜,沒能形成個權威的結論。有人說,蒙娜麗莎根本就沒笑,大多數人說,蒙娜麗莎是在微笑著,笑得神秘莫測,她究竟是在笑什么呢,確實把人們笑蒙了。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同的形態,或舒暢溫柔,或顯得嚴肅,或略含哀傷,或顯出譏嘲和揶揄……人們到底也看不透她的笑,這一笑就笑了幾百年。可以把此形容為百年微笑,也把此稱作為——百年姿態。
一種姿態,可呈現百年以上,就固化了、就神話了,《蒙娜麗莎》就是。她不單單是一幅畫了,她成了神化了的雕像了——因為底蘊。
據說,有人研究《蒙娜麗莎》甚至使用了X光照射,發現蒙娜麗莎嘴部涂畫四十層顏料,每一層都極薄,不是用畫筆,而是用手指輕輕抹上去的顏料,而每一層顏料都要幾個月才能風干,照此推算,大約十年才畫好。
百歲的老人,彎腰駝背、步履蹣跚、皺紋如刻、談吐不清,但沒有誰敢小覷他們的姿態。極具震撼力的姿態,可以讓人聯想到磐石、活著的石頭,在百年歲月雨打風蝕中沒有斷裂。
百年的老樹,雷打火燒,斑駁殘缺、枝葉稀疏,卻依然倔強地挺立。它們注目著時光的流過,它們有時在對走過身邊的人們說話,只是人們沒有聽到、也聽不懂它們的語言。
百年的老酒,窖藏了春華秋實、日出月落,發酵了人間的喜怒哀樂,終歸有一天,它和有緣者不期而遇,把用歲月積蓄而成的濃烈釋放于杯盞,杯中是酒,杯外是人。醉倒的是人,醒了的是酒。
百年姿態。人們,樹們,酒們。還有種種事物,都有著如此的姿態。此姿態可以使時光倒轉,尚且嫩著的,一頭鉆進了過往的迷宮;已經老了的,飄逸地走出來撥動著現在時的鐘擺。
不是嗎?蒙娜麗莎的微笑。那深邃謎語般的眼睛、那清晰而含義沒有邊緣的嘴角,不加任何粉飾的、右手輕輕搭在左腕上的蒙娜麗莎,就以這般姿態一動不動、然而又韻飛律動了幾百年。面對此百年姿態,作家們在想象,畫匠們在臨摹,學者們在思考。數億萬計看到她的人們,都曾,看著蒙娜麗莎的看、笑著蒙娜麗莎的笑。
姿態,能夠感染人、引領人、凈化人心靈的,那就不僅僅是一種姿態了,那就是真正的藝術了,是深奧的哲學了,甚至是神與人、人與自然無隙合成的固在了。
列奧納多·達芬奇——《蒙娜麗莎》的作者,我們再插敘他的另一幅名畫《最后的晚餐》。那是說在慶祝逾越節的前夜,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坐在餐桌旁,共進一頓晚餐,耶穌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告訴他的門徒,他們其中的一個將出賣他。但耶穌并沒說他就是猶大。此刻,他的門徒們表情、姿態各異。而猶大呢?請看,那個肘部擱在餐桌上、手里抓著一只錢袋的人,就是此人。
這一頓晚餐,一吃就吃了幾百年。藝術與生活一旦經歷百年,就彼此分不清楚你我了。至今,那《最后的晚餐》中的場面,不還在現代人的生活里延續著嗎?
百年姿態——我們堅決把《蒙娜麗莎》稱之為“百年姿態”,她可以迷倒生活,也可以讓高貴者臣服。《蒙娜麗莎》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當年《蒙娜麗莎》曾經失竊時,千萬人為之痛不欲生,政府則把當日定為“國難日”。戴高樂總統每當心緒煩躁時,必驅車前往盧浮宮欣賞《蒙娜麗莎》,出來后便滿面春風。蓬皮杜總統則公開承認無法克制對《蒙娜麗莎》的心馳神往之情。曾經滄海的邱吉爾晚年有幸親撫《蒙娜麗莎》時,竟無法控制顫抖的手指。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亦對《蒙娜麗莎》情有獨鐘,無緣享有真跡,就收藏了四幅贗品。
夠了。我們說這些,僅僅是想表達這樣一種心志:生活千姿百態,能經歷恒久堅持不懈的姿態,一定是絕招。戲劇、舞蹈、繪畫、書法、詩文、武術,乃至萬有引力、勾股定理,等等,這樣的事物,我們要向它們致以由衷的敬禮!
上一篇:《生活瑣記》劉江濱散文賞析
下一篇:《禪意裊裊萬佛山》陳于曉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