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稚珪
【原文】:
鐘山之英(2),草堂之靈(3),馳煙驛路,勒移山庭(4)。
夫以耿介拔俗之標(5),瀟灑出塵之想,度白雪以方潔(6),干青云而直上(7),吾方知之矣。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8),屣萬乘其如脫(9)。聞鳳吹于洛浦(10),值薪歌于延瀨(11),固亦有焉。豈期終始參差(12),蒼黃反復,淚翟子之悲(13),慟朱公之哭(14)。乍回跡以心染(15),或先貞而后黷(16),何其謬哉。嗚呼,尚生不存(17),仲氏既往(18)。山阿寂寥,千載誰賞。
世有周子(19),俊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20)。然而,學遁東魯(21),習隱南郭(22);偶吹草堂(23),濫巾北岳(24)。誘我松桂,欺我云壑。雖假容于江皋,乃纓請于好爵(25)。
其始至也,將欲排巢父(26),拉許由(27),傲百氏(28),蔑王侯。風情張日(29),霜氣橫秋。或嘆幽人長往,或怨王孫不游。談空空于釋部(30),核玄玄于道流。務光何足比(31),涓子不能儔(32)。
及其鳴騶入谷(33),鶴書赴隴(34)。形馳魄散,志變神動。爾乃眉軒席次(35),袂聳筵上(36),焚芰制而裂荷衣(37),抗塵容而走俗狀(38)。風云凄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
至其紐金章(39),綰墨綬(40),跨屬城之雄(41),冠百里之首。張英風于海甸,馳妙譽于浙右。道帙長擯(42),法筵久埋(43)。敲撲喧囂犯其慮(44),牒訴倥傯裝其懷(45)。琴歌既斷,酒賦無續(xù)。常綢繆于結課(46),每紛綸于折獄(47)。籠張趙于往圖(48),架卓魯于前錄(49)。希蹤三輔豪(50),馳聲九州牧。使其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青松落蔭,白云誰侶。澗戶摧絕無與歸,石徑荒涼徒延佇(51)。至于還飆入幕,寫霧出楹(52),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猿驚。昔聞投簪逸海岸(53),今見解蘭縛塵纓(54)。
于是,南岳獻嘲,北隴騰笑,列壑爭譏,攢峰竦誚(55)。慨游子之我欺,悲無人以赴吊(56)。故其林慚無盡,澗愧不歇,秋桂遣風,春蘿擺月,騁西山之逸議(57),馳東皋之素謁(58)。
今又促裝下邑,浪上京(59)。雖情投于魏闕(60),或假步于山扃(61)。豈可使芳杜厚顏(62),薜荔蒙恥(63),碧嶺再辱,丹崖重滓。塵游躅于蕙路(64),汙淥池以洗耳(65)。宜扃岫幌(66),掩云關,斂輕霧,藏鳴湍,截來轅于谷口,杜妄轡于郊端(67)。于是叢條瞋膽(68),疊穎怒魄(69)。或飛柯以折輪,乍低枝而掃跡。請回俗士駕,為君謝逋客(70)。
【作者簡介】:
孔稚珪(447——501),字德璋,會稽山陰人,南朝齊文學家,少以博學聞名,曾做過劉宋王朝的方薄、記室參軍,齊時官至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他為人不樂世務,愛游山水,善詩文。有《孔詹事集》。
【鑒賞】:
移文是一種與檄文相似的文體,多用于曉喻或責備。
隱逸文化淵源悠久,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價值取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隱逸或為避世全生;或為修身養(yǎng)性;或是韜光養(yǎng)晦;或是沽名自重,南北朝時期隱逸之風盛行,以隱逸沽名以求官祿也成為一種進身之階,表現(xiàn)出隱逸文化沒落和虛偽的另一面。
《北山移文》以南北朝時期抒情性小賦的形式寫成,特點是講究對仗;講究音韻;講究用典等,音樂性強,感情豐富。
在文中,作者假托鐘山山神之意,揭露了假隱士的虛偽丑態(tài),義正辭嚴地加以痛斥,全文感情充沛,節(jié)奏明快,一氣呵成,“其始至也”一段,全用排比,極寫假隱士裝模作樣的虛偽,“及其鳴騶入谷”一段寫假隱士在名利誘惑之前急不可耐的丑態(tài),入木三分的刻畫間嘲諷之意躍然紙上,直如抵面直斥,堪稱暢快淋漓。“今又促裝下邑”一段的描寫,表現(xiàn)出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文章巧妙地運用擬人化的手法,一時間山水草木靈氣橫溢,聲色俱厲,十分生動,遣責之聲,剎那間仿佛山鳴谷應,草木踴躍,似乎要群起而攻之,最后在一片“或飛柯以折輪,乍低枝而掃跡”的強烈嘲諷之間將假隱士痛快地掃地出門。
上一篇:朱自清《匆匆》抒情散文鑒賞
下一篇:邊烽《十萬佛塔記》抒情散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