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敘(師夷長技以制夷)
魏 源
《海國圖志》六十卷,何所據·一據前兩廣總督林尚書所譯西夷之《四洲志》①,再據歷代史志及明以來島志及近日夷圖、夷語。鉤稽貫串,創榛辟莽,前驅先路。大都東南洋、西南洋增于原書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書者十之六②。又圖以經之,表以緯之,博參群議以發揮之。何以異于昔人海圖之書·曰:彼皆以中土人譚③西洋,此則以西洋人譚西洋也。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校者案:五十卷、六十卷及一百卷本《海國圖志敘》此處均有“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④以制夷而作。《易》曰:“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故同一御敵,而知其形與不知其形,利害相百⑤焉;同一款敵,而知其情與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古之馭外夷者,諏⑥以敵形,形同幾席⑦;諏以敵情,情同寢饋⑧。然則執此書即可馭外夷乎·曰:唯唯,否否!此兵機也,非兵本也;有形之兵也,非無形之兵也。明臣有言:“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積患。”人心之積患如之何·非水,非火,非刃,非金,非沿海之奸民,非吸煙販煙之莠民⑨。故君子讀《云漢》、《車攻》,先于《常武》、《江漢》⑩,而知《二雅》[[!B11]]詩人之所發憤;玩卦爻內外消息[[!B12]],而知大《易》作者之所憂患。憤與憂,天道所以傾否而之泰[[!B13]]也,人心所以違寐[[!B14]]而之覺也,人才所以革虛而之實也。昔準噶爾跳踉[[!B15]]于康熙、雍正之兩朝,而電掃于乾隆之中葉。夷煙流毒,罪萬準夷[[!B16]],吾皇仁勤,上符列祖,天時人事,倚伏相乘,何患攘剔[[!B17]]之無期·何患奮武之無會·此凡有血氣者所宜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講畫[[!B18]]也。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癰[[!B19]],去營窟,則人心之寐患祛[[!B20]]其一。以實事程[[!B21]]實功,以實功程實事,艾[[!B22]]三年而蓄之,網臨淵而結之,毋馮河[[!B23]],毋畫餅,則人材之虛患祛其二。寐患去而天日昌,虛患去而風雷行。《傳》曰:“孰荒于門,孰治于田·四海既均,越裳是臣[[!B24]]。”敘《海國圖志》。選自《海國圖志》
〔注釋〕 ①《四洲志》:林則徐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把倫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慕瑞著)譯為《四洲志》。這是近代中國較早的系統介紹西方各國歷史與地理知識的書籍。1841年,林則徐被革職充軍到新疆的途中,在鎮江邊見魏源,把《四洲志》稿子交給魏源,要他寫成《海國圖志》。 ②東南洋:指《海國圖志》卷三至卷十二,其中根據《四洲志》的只有二卷。西南洋:指《海國圖志》卷十三至卷十九,根據《四洲志》的只有三卷,所以說“增于原書者十之八”。大西洋:指《海國圖志》卷二十四至卷三十五,有九卷根據《四洲志》。小西洋:指《海國圖志》卷二十至卷二十三。北洋:指《海國圖志》卷三十六至卷三十八。外大西洋:指《海國圖志》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三。 ③譚:通“談”。 ④師:學習。長技:先進的科學技術。 ⑤相百:相差百倍。 ⑥諏(zōu):詢問。 ⑦幾席:桌子、床鋪。 ⑧寢饋:睡覺、吃飯。 ⑨莠民:惡人。 ⑩《云漢》:《詩經·大雅》篇名,周宣王求神祈雨的詩。《車攻》:《詩經·小雅》篇名,周宣王會同諸侯舉行田獵的詩,會獵諸侯含示懾服之意。《江漢》:《詩經·大雅》篇名,敘述周宣王命令召虎帶兵討伐淮夷的詩。《常武》:《詩經·大雅》篇名,贊美周宣王平定徐國叛亂的詩。 [[!B11]]二雅:指《詩經》中的大雅與小雅。 [[!B12]]卦爻內外:《易經·系辭》說:“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爻是構成卦的基本符號,爻象變化,可測吉兇。消息:變化。 [[!B13]]傾否而之泰:世運由不順轉入亨通。 [[!B14]]違:脫離。寐:此處喻愚昧。 [[!B15]]準噶爾:清代衛拉特的蒙古四部之一,以伊犁為中心,游牧于天山南北。跳踉(liáng):跳梁,引申為叛亂。 [[!B16]]罪萬準夷:指鴉片的毒害超過準噶爾的動亂萬倍以上。 [[!B17]]攘剔:鏟絕(鴉片)。 [[!B18]]講畫:議論、籌劃。 [[!B19]]養癰:比喻姑息壞人壞事。 [[!B20]]寐患:愚昧的弊病。祛:除去。 [[!B21]]程:計量、考核。 [[!B22]]艾:草藥名,越陳越好。 [[!B23]]馮河:語出《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憑河”,不要徒步涉水過河。 [[!B24]]傳曰:指韓愈《琴操十首越裳操》。越裳:古南海國名。該句的意思是說,誰會家門毀壞不修,而去田里勞作·四海都平定了,遠方的國家也會臣服。〔鑒賞〕 《海國圖志》,魏源于1842年完成50卷,后不斷修訂、增補,1852年擴為100卷。是書“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就是在學習西方長處的基礎上,去制服西方列強。為近代中國最早具有世界眼光的著作,對世界各國的歷史沿革、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風俗等情況均有介紹。又特設《籌海篇》、《籌海總論》,把整個世界展現在國人面前,“中國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識,實自此據”(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近代中國人新世界觀,是從了解世界地理開始的。林則徐《四洲志》,把當時世界劃出了一個輪廓。《海國圖志》從地域出發,述及各國歷史沿革、行政區域、民情風俗、人口土地、物產礦藏、政治制度等。使中國人認識到,遠離華夏萬里以外各國不是古時的夷狄。它們有自己的獨特歷史和文明。《海國圖志》,使人們知道了神州大地之外,還有更為遼闊的五大洲、四大洋。張之洞在《勸學篇》中稱《海國圖志》“是為中國知西歐之始”。《海國圖志》的依據是什么呢·魏源說,一是依據前兩廣總督林則徐所編譯的《四洲志》,二是依據歷代史志和明代以來有關海外交通的著作,還有近來傳入的地圖和著作。在此基礎上加以編排,鏟除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為學習西方的先驅和引導。“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就是在這一視野上提出的,認為學習西方,不能局囿于西方的軍事工業與科學技術。魏源是立足于新眼光去看西方世界的,對根深蒂固的夷夏秩序觀撕開了一道裂口。魏源自豪地說:“何以異于昔人海圖之書·曰:彼皆以中土人譚西洋,此則以西洋人譚西洋也。”“彼”指以堅持傳統夷夏秩序觀的守舊人士。夏指中原地區,夷為對四周少數民族與周邊國家的稱呼,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夷夏秩序觀的要點有二:一是說,以先進華夏文化去感化夷狄;二是說,華夏與夷狄的區分,以是否接受與推行華夏文化為標準。由于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文化背景,中國曾長期扮演著先進文化輸出者的角色。夷夏秩序觀,在歷史上有它的積極作用。當歐洲列強從海上遠道而來,謀求與中國進行交往時,中國把他們視為向慕天朝上國的“夷狄”,是自然的事情。1739年英國遣特使馬嘉尼到華,清廷援引“華夷之辨甚嚴”的前例,要他打起朝貢的旗號,以貢使身份行三跪九叩首之禮。但馬嘉尼認為英中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上下的關系。如果說,這在乾嘉盛世還情有可原的話,那么,當兵敗如山倒時還為此爭論不休,足見夷夏秩序觀是何等的頑固了。1860年英法聯軍之役后,各國在北京設立使館,朝廷面臨頭等大事就是覲見。朝廷大臣為此辯論三個月,同治皇帝不能決斷。有些大臣堅持,按照中國的定制,是沒有不跪皇帝的臣下的。仗打得一敗涂地,觀念上還要以勝利者自居。夷夏秩序觀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大為特征的心態。魏源擺脫了傳統的自大心態,以“西洋人”的眼光來觀察西方。魏源于西歐各國尤其是英國政治制度,有較為清晰的介紹,認為英國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對西方政治制度,他感覺到有君主制、民主制、君民共主制等不同形式。他說英國有女王,又有巴厘滿(后譯為巴力門),亦即議會。議會有五爵會議(上議院)和鄉紳會議(下議院),這表明他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有較為清晰的了解。對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尤其是4年一次的總統選舉,極盡贊揚之言。“創榛辟莽、前驅先路”的魏源,倡日后洋務運動之先聲。對西方政治制度的禮贊,對后來的改良派、維新派有啟迪意義。魏源強調,要確實做到“師夷長技以制夷”,國人一定要樹立發憤精神與憂患意識。君子讀《云漢》與《車攻》這兩首詩,因為這是歌頌先王勤修內政的詩;君子讀《常武》和《江漢》這兩首詩,因為這是歌頌先王顯赫武功的詩。魏源認為,要深刻了解《二雅》作者作詩時發憤的心情,要研究卦爻內外的消長變化,懂得《周易》作者寫書時的憂患意識。人們有了發憤與憂患的情結,天道就擺脫否運而走向安泰,人心也就可以脫離昏睡而走向覺醒,就會拋棄空談而走向務實了。由“革虛而之實”,到形成“實功實事”的社會風氣,就能收到寐患去而天日昌,虛患去而風雷行的效果,平定四海,讓遠方的國家臣服。魏源所說的“去寐患”與“去虛患”,既是他政治上的要求,也是他認識高于同時代人之處。他要求國人覺悟過來,面對現實,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有著喚醒國人的前路先驅的啟蒙作用。
上一篇:會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下一篇:耕者要有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