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大地有一種韻律之美,與眾不同。
這是一種丹霞溝壑地貌,人稱波浪谷,也叫紅石峁、地下丹霞,地貌奇妙,紋路美麗。記憶的時光,悄悄在這片大地上,畫出無數條優美的曲線,沉淀成若干時間的指紋。
某年夏天,隨團進陜西,來到靖邊縣龍洲鄉,第一次見到這美不勝收的波浪谷。
早起,太陽還沒出來,我們就到了最近一處景觀。
昨夜下了一場小雨,巖壁被雨淋成了暗赤色,即便如此,也掩蓋不住風雨在大地上雕琢出的豐美圖案。
眼前的砂巖山峁神奇壯觀,形狀各異、千姿百態。有的地方仿佛波浪,蜿蜒起伏,一道道一層層;有的地方酷似山溪,由上而下潺潺流去,彎彎曲曲,跌宕多姿;有的地方有如水縐,唱著叮叮咚咚的歡歌。
北邊是個小村莊,村邊東南,也有一大片丹巖,記錄著滄海桑田的時光和流水風沙的雕蝕。
簡單的早餐過后,乘車來到閆家寨,眼前是一座古老的土城堡。
穿過城洞,偌大的四方城墻里,是些幾近荒涼的農田。顧不上尋訪其中的陳年故事,出城洞向西,沿山溝小路蜿蜒而下,四五里路時,眼前突現溝壑縱橫、紅光流彩。陡崖處,有一陡峭的黃土包,頂上只能站立五六人。攀援而上,立在頂端,溝壑盡收眼底。
溝底有一汪碧水,山巒倒影靜臥其中。溝底上段寬闊且平坦,草木葳蕤,溪水縈回。點點游人,從棧道拾級而上,繞山游覽。
往下走,看到對面陡峭如削的崖壁下,橫著一排洞穴。身旁的游人說,那是“匪巢崖”,從前是土匪藏身之處。
這時,太陽早已升了起來,金色的陽光,將北面的山崖照得紅燦燦亮閃閃。下到溝底,踏過水面木橋向西,走到石壁前,山竟然裂出一道縫來,極窄,一個人勉強側身而過。
探秘和獵奇的心,催我前往。彎腰低頭,一些地段要斜著身子,對面的人過來,需退到稍寬處,登上巖臺,扶住對面的崖壁,對面的人才能從下面鉆過去。又跌跌撞撞向上攀援一段路,直達一處天井,才到了地縫盡頭。這天井,只能容得下幾個人。
外面的人涌過來,此處不可久留。返回途中,仰臉向上,看到的是瘦瘦的一線天光,心里不由得有些擔心,萬一大山一不小心合住了縫隙,這可怎么得了?
沿著棧道向上攀爬。那層層疊疊的巖石,就像浸染了的紅布匹,一卷卷、一盤盤垛在大地上,漂亮極了。
這些紅色的砂巖,呈現多種姿態,大放奇光異彩。時段不同,現出的色彩不同;角度不同,展示的形狀不同。那些纖細流暢的砂巖紋路,清楚地反映了沙丘沉積變化的過程,創造出令人炫目的美景,角落和交匯處形成的圖案,大都抽象朦朧,流動著神秘的波瀾。
古老的沙丘,隨著漫長時間的流水和風化侵蝕,結構層疊出美妙的地質奇觀,給人以蕩漾、飄逸的感覺。
這是大自然的饋贈,這是大地的韻律。是大地這把碩大、凹凸的琴,彈奏出動聽的音樂,無數音符悠然飄落,疊加成山,又經霞光浸染,才顯現出色彩斑斕的大千世界。
登上谷頂,轉身俯瞰這片大地,自然界此般神奇的造化,這綽約多姿、色彩繽紛的境界,再次讓我嘆為觀止!
上一篇:黃勁松《大地之上》散文鑒賞
下一篇:草長鷹飛《姜之辛》散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