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馬說(雜說四)
簡介
本篇選自《昌黎先生集》。文章以千里馬不遇伯樂作比喻,批判了統(tǒng)治者不能識(shí)別和任用賢才,寄托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心情。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①,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注釋
①駢(pián):兩馬并駕叫駢,這里指一塊,一起,意為千里馬與普通的馬同死在馬廄里。 ②食(sì):同“飼”,喂養(yǎng)。 ③外見(xiàn):表現(xiàn)在外。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卻并不常有。因此雖然有好馬,卻只能辱沒在庸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馬一起老死在馬廄里,而不能以日行千里著稱于世。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shí)要吃一石米。喂馬的人不了解它能日行千里的特點(diǎn)而喂養(yǎng)它,這匹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便不能表現(xiàn)出來,想和平常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怎么可以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駕馭它不根據(jù)它的特性,喂養(yǎng)它又不能滿足它的食量,吆喝驅(qū)趕它又不能通識(shí)馬意,手執(zhí)馬鞭站在它的跟前,嘆息道:“天下沒有好馬。”唉!果真沒有好馬呢,還是真的不能識(shí)別千里馬呢?
上一篇:李翱《題峽山寺》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黔之驢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