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幹之馬四。其一在陸,驤首奮鬣,若有所望,頓足而長鳴。其一欲涉,尻高首下,擇所由濟,跼蹐而未成。其二在水,前者反顧,若以鼻語,后者不應,欲飲而留行。以為廄馬也,則前無羈絡,后無箠策;以為野馬也,則隅目聳耳,豐臆細尾,皆中度程。蕭然如賢大夫貴公子,相與解帶脫帽,臨水而濯纓。遂欲高舉遠引,友麋鹿而終天年,則不可得矣,蓋優哉游哉,聊以卒歲而無營。
〔注〕 擇所由濟:選擇渡河的地方。濟,渡河。 隅目:眼眶棱角分明。杜甫《驄馬行》:“隅目青熒夾鏡懸”。一說斜著眼睛看。張衡《西京賦》:“隅目高眶。”薛綜注:“隅目,角眼視也。高眶,深瞳子也。” 皆中度程:全符合良馬的標準。 “臨水”句:表明行為高潔,不同世俗同流合污。濯纓,清洗冠帶。《楚辭·漁父》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句。“友麋鹿”句:回到大自然中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天年,人的自然壽命。優哉游哉:從容不迫、悠然自得的樣子。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文章鑒賞】
韓幹是唐代著名畫家,京兆(今陜西西安市)人,善畫人物,尤工鞍馬,深得王維的推重。他是畫家曹霸的弟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說:“弟子韓幹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他曾為唐玄宗畫馬。贊,是一種文體,多用于褒揚贊美,與“頌”體相似。從內容說,有史贊(詞兼褒貶)、像贊(或稱“真贊”,贊頌人物)、雜贊(褒美文章、書畫等)之分;就形式說,有散文和韻語之別。本篇韓幹畫馬贊,用散文筆調的韻文寫成,屬于雜贊小品。
首句點明畫面馬數,而后分別描述四匹馬各自不同的形態和神情。其中一匹在陸,一匹欲涉,兩匹在水中。簡明的交待之筆,既點出群馬的空間背景是在曠野的水陸之間,又顯示四馬在畫面中的布局,表明這是一幅“群馬渡水圖”。畫贊在大體說明了畫面構圖的基礎上,用極為簡潔精當的語言,刻畫了四匹馬各具特點的動作性形態:有的“驤首奮鬣”,有的“尻高首下”,有的“反顧”,有的“欲引而留行”。可說形態生動,各具個性,準確地再現了韓幹的群馬圖,正如作者在《韓幹馬十四匹》中所說:“韓生畫馬真是馬,蘇子作詩如見畫。”
這篇畫贊的妙處,還在于作者不僅寫出了群馬的形態,而且再現了它們的精神。如寫在陸的那匹,除“驤首奮鬣”這一畫中可見之形外,更寫其“若有所望”的神情、“頓足”的動作和“長鳴”聲響;寫在水的兩匹,除“前者反顧”這一形態刻畫外,更用“若以鼻語,后者不應”,表現出仿佛兩馬互相在進行感情的交流。借助于這些傳神之筆,簡直把畫面中的馬完全寫活了。
這篇畫贊尤其精妙之處,更在于作者由繪形傳神進而寫出群馬的氣韻和風度。它們既不像頭帶羈絡的“廄馬”,而又體態中度有別于“野馬”。它們無營無求,無拘無束,從容閑暇,瀟灑自得,猶如賢大夫貴公子解帶脫帽、臨流濯纓,神態極為飄逸。這一精湛的比喻,可謂深得韓幹馬圖的神韻。“遂欲高舉遠引”而不可得,只好優游卒歲等語,以觀畫而誘發的幽想逸思,更進一步地摹寫出韓幹筆下神品超拔曠遠的精神內蘊。
這篇畫贊不足一百六十字,以極其精粹簡賅的文字把作為造型藝術的繪畫,轉化為語言藝術,不僅真切地再現了畫面中訴諸視覺的形象,而且傳達了它耐人品味的風神,更進而寫出了原作的畫外意蘊,所謂“畫中景,畫面韻,畫外意”。摹寫準確,盡其極致,體現出了蘇軾畫贊的高妙入神。
上一篇:蘇軾《游白水書付過》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蘇軾《文與可飛白贊》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