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崔雄權
【作家簡介】河瑾燦,1931年出生于朝鮮慶北永川。1948年就學于全州師范學校,中途輟學,后就教于中學。1954年考取釜山東亞大學土木建筑工程系,1957年又中途輟學。輟學后參軍,過了幾年兵營生活。退伍后從事記者工作。
1955年,《新太陽社》主辦的全國學生文藝作品懸賞活動中,短篇小說《血肉》被入選。1956年,教育報社主辦的教育小說征文活動中《飛蝗》評選為優秀作品。1957年《韓國日報》有獎征文活動中《苦難的兩代》被入選,引起了評論界的注目。以此為契機,河瑾燦正式登上了韓國文壇,成了眾人矚目的年輕作家。從此一發不可收,發表了《落雷》(1957)、《山中自白》(1958)、《渡船的故事》(1959)、《白紙胡子》(1959)、《王陵與駐軍》(1963)、《紅紅的山坡》(1964)、《三角之家》(1966)、《黃鼠狼》(1970)、《日本刀》(1971)等許多短篇與《夜壺》(1971)、《月禮小傳》等長篇小說。1972年以《苦難的兩代》為標題,出版了短篇小說集,1974年以《月島的故事》為標題,出版了長篇全集。
河瑾燦的大部分小說以貧窮、偏僻的農村為舞臺,形象地反映了民族的悲劇,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的弊病。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同時洋溢著人道主義精神。他的短篇結構精巧,多采用對照描寫手法。語言通俗易懂,畫面明朗,故事簡潔。
《苦難的兩代》,秦漢章譯,見《深夜的擁抱》,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出版。
【內容提要】樸卜萬道接到三代獨子珍珠將要回家的消息,興奮得一夜不能合眼。大清早他就急急忙忙地往火車站趕去。兒子要回來的信是從醫院里郵過來的。兒子住在醫院里,兒子也像自己一樣成了殘廢人啦,這一想法時時叩擊著樸萬道的心。樸萬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丟掉一條胳膊的。在火車站等兒子時,他不禁又聯想到了自己的過去。
已經是30多年前的事了。小日本抓壯丁,把樸萬道拉到了南洋的一個孤島。在那里,他當苦力,每天修建軍用機場。機場修建完工后,他又開始挖山洞。有一天,他安裝炸藥,拉完導火索,剛跑到洞口,碰巧遇上了聯合軍的空襲。他慌忙又躲到洞里,正好炸藥爆炸了,醒來一看,一條胳膊沒有了……
遠處傳來了火車駛來的聲音。樸萬道急忙跑到出站口等待兒子。過了一會兒從后面傳來了“爹”的喊叫聲。看到兒子時,樸萬道傻眼了。在微風中,兒子的一條褲襠亂晃蕩,一條腿沒有了。樸萬道差點兒昏死過去。稍頃,父子倆默默地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兒子流著眼淚哀嘆自己的命運。這時,樸萬道說道:“你看,我沒有胳膊不照樣活得很舒心嗎?”
回家的路上,有座獨木橋。沒有一條腿的珍珠過不了橋。無可奈何,年邁的父親背著兒子過了獨木橋。村莊后面的山嶺默默地注視著這苦難的兩代人。
【作品鑒賞】作者河瑾燦從50年代后期開始創作作品。他的創作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他登上文壇的時期。這個時期經濟落后、信息閉鎖的農村是他主要的描寫對象,其中描寫戰爭給善良的村民帶來的不幸與苦難的作品尤為引人注目。第二時期是從歷史的縱坐標與現實的橫坐標中理智地觀照其交叉點的矛盾的時期。這時他仍以農村為舞臺,反映農村生活,但由于受了存在主義與戰后派文學的影響,贊賞生活中的強力的自由選擇,所以不像第一時期那樣沉溺于悲涼、哀傷的氣氛之中,而是從歷史的苦難中反思民族的文化,讓人們重新鼓起生命的熱量,向新生活奮進。這時期的代表作有《夜壺》。第三時期作者專門寫了歷史小說,其主題是通過再現歷史向人們鼓吹反日思想。
《苦難的兩代》是作者第一時期的作品,寫的是戰爭給兩代人帶來的悲劇。作品集中寫樸萬道一天當中的所見所聞,實際上卻包容了樸萬道幾十年的歷史,凸現了兩代人同樣的悲劇。這種相反相成,似乎矛盾卻又和諧的立意和構思,新奇而精湛,它吸引讀者饒有興味地讀下去,把讀者帶入一個交織著歷史的痛苦與現實的殘酷,充滿著淡淡的哀愁和深深的悲劇住的藝術氛圍中去。
作為作家河瑾燦特別關注朝鮮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與不幸。他與其他作家不同,不滿足于僅僅表現戰爭破壞寧靜的山村生活,給農民帶來不幸等側面,他站得更高,從民族的悲劇、人類的悲劇這樣的高度上理解朝鮮戰爭。這樣,他的作品中不僅有悲劇的氛圍,還有從戰爭的創傷中怎樣重新建起家園,怎樣重新振興民族這樣的主題。因此《苦難的兩代》中真切地表現兩代人的悲劇的同時反映了兩代人對生命的熱愛與未來的憧憬。樸萬道在作品中對兒子說道:“你看!我沒有一條胳膊不照樣生活得很好嗎?”這樣作品跳出了當時很多作家所致力的反戰主題,更深地挖掘了人的存在價值。
在藝術上,這部作品前后照應、結構緊湊,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手法。篇首父親去火車站接兒子,篇末父親背兒子過獨木橋互相照應,這樣在形式上通體和諧均勻,造成一種謀篇構架上的完美感。在作品的立意上,既突出地描寫戰爭給善良的村民帶來的悲劇因素,又突出地表現了受到戰爭的創傷的村民們對生活的執著的追求。這樣結構與立意互相照應的同時,作品把老一代與新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朝鮮戰爭,父親的胳膊與兒子的腿加以進行對比,以此來渲染人們反戰的強烈愿望。兒子的悲觀與失望又反襯了父親對生活的熱愛,先抑后揚,張弛有致,以造成感情上的波瀾。這些藝術手法的運用以及作者在遣詞造句上的功力,清新洗練、干凈素樸的文字與作品的內容完美合璧,真可謂別有一番風味。
上一篇:邊國恩《苦力》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何文林《莫拉維詩選》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