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在岸邊的木排
仍在輕輕地蕩漾。
流向磨房的永不休止的渠水
夢境似地細語潺潺。
月兒正在西墜,
漸漸地沉向天邊。
落下去了!突然之間,
看不清道路,分不出岡巒,
萬物都被黑暗吞沒了,
失去了姓名,隱沒了地點。
從未見過在世界上
像現在這樣黑暗。
村莊似乎早已沉沒,
山谷中陰森的樹林
因為不停的搖曳已經疲倦,
正在沉沉地酣眠。
岸邊的白楊不再把
銀色的樹葉搖顫,
可是,雄雞在鼓動翅膀,
打破了天空的寂靜。
朝霞展開了光翼,
從魚白漸轉微紅。
河邊上樹叢里的夜鶯
又開始婉轉啼鳴!
(馮志臣 譯)
【賞析】
喬治·考什布克生長于農村,所以他對鄉村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他的很多詩歌作品都直接取材于農村生活和鄉村風俗,作品中散發著鄉村所特有的質樸、清新的氣息。此詩收錄在詩人的著名詩集《民謠和田園詩》中,它以抒情筆調描繪了夏日夜晚至黎明時分一個鄉村如詩如畫的圖景。
詩作按照黎明出現的時間順序展開,描寫了黎明到來時自然界中的變化,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詩歌一開始,詩人就用自然景物的變化來點明時間:“系在岸邊的木排”在水中輕輕地蕩漾;流淌無休止的“渠水”默默地流向磨房;“夢境似地細語潺潺”;而此時空中的“月兒”正在慢慢向西邊墜去,“漸漸地沉向天邊”。飛鳥歸林、月兒西墜,夜色悄悄爬過村莊的屋頂把村莊覆蓋。在詩人細致入微的描繪中,整個鄉村夜晚輕柔和靜謐,一切在濃重的夜色之下沉寂下來。
第二節中,詩意沿著時間的推進向前滑動。“落下去了!突然之間,/看不清道路,分不出岡巒,/萬物都被黑暗吞沒了,/失去了姓名,隱沒了地點。/從未見過在世界上/像現在這樣黑暗。”隨著月兒的西沉,墜入地平線,夜也越來越深了,仿佛在突然之間,在夜幕的籠罩下已經無法辨清哪里是道路,哪里是岡巒。此時詩人所置身的整個村莊早已沉沒在黑暗之中,遠處山谷中巨大而陰森的樹林,由于夜風的吹動不停地搖曳著,現在已經疲倦了,沉沉地酣睡。河流兩岸的白楊和渡口的河水一樣漸漸沉入溫馨的夢鄉之中,不再把銀色的樹葉搖顫。
整個自然界此時顯得溫順、恬然,鄉村中各種景物和諧地融為一體。面對這樣的情形,詩人也不免發出深深的感嘆,“從未見過在世界上,像現在這樣黑暗”。在前三節中,詩人極力把大自然的寂靜與夜晚的黑暗描摹出來,而所描寫的這一切都為后面黎明的出現作有力的鋪墊。
從第四節一開始,詩人筆鋒突然一轉,以“可是”起句,突兀奇崛,在讀者面前展開了另一幅畫面。雄雞已經開始鼓動翅膀,震顫喉嚨。“雄雞一唱天下白”,嘹亮的鳴叫打破了鄉村的寂靜。而此時朝霞也展開了色彩斑斕的光翼,綻放出奪人的光芒,天空的顏色從魚白漸轉微紅。在河邊樹叢棲息的夜鶯,也亮出它們嘹亮的歌喉,“開始婉轉啼鳴”,迎接黎明曙光的出現。從月兒西墜到黎明到來,應該是一個時間不斷向前推進的過程,但通過作者藝術化的處理,我們能瞬間感受到從夜晚轉向天亮這一美妙的過程。
這首詩延續了詩人一貫的藝術風格,將視覺、聽覺、觸覺緊密結合在一起,在描景摹物時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詩人的視角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轉換,從郊野到山村,從小河到山巒,從近處到遠處。景物在轉換,畫面在流動,為讀者舒展開了一幅色彩迷離的長卷。考什布克不愧是一位“大自然的歌手”。
(李 超)
上一篇:《黃鼠狼的時刻 [美國]羅伯特·洛威爾》讀后感
下一篇:《黎明 [馬達加斯加]雷佩里伏羅》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