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霧中散步真是奇妙!
一木一石都很孤獨,
沒一棵樹看到別棵樹,
棵棵都很孤獨。
當我的生活明朗之時,
我在世上有很多友人;
如今,由于大霧彌漫,
再也看不到任何人。
確實,不認識黑暗的人,
決不能稱為明智之士,
難擺脫的黑暗悄悄地
把他跟一切人隔離。
在霧中散步真是奇妙!
人生就是孑然獨處。
沒一個人了解別人,
人人都很孤獨。
(錢春綺 譯)
【賞析】
黑塞于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在世人眼中,他以《荒原狼》、《玻璃球游戲》等小說聞名,但黑塞本人一直認為自己骨子里是一名詩人,他本人也被認為是“德國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騎士”。在一篇自傳性的隨筆中,他寫道:“我從13歲開始就明白這一點: 要么當個詩人,其他皆非所愿。”大約30歲時,他不無自嘲地為自己擬了一條墓志銘:“詩人黑塞長眠于此, 他不被人們視為詩人,卻被當作消遣小說家受到過譽。”的確,相對于黑塞那些不朽的小說作品,他的詩歌被人忽視。其實,他的小說也充滿了詩意的意象和詩一般的語言,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和音樂感,被他自己認為是“喬裝了的詩”。在這些“喬裝了的詩”中,本身就嵌入了不少優秀的詩歌,比如這首《霧中》,就首次出現于他的小說《秋日徒步之旅》(1906)中,后來才單獨收于各種詩集當中。這首詩在德語國家非常有名,瑞士和德國的中學生讀本都經常收錄它。將詩歌嵌入小說,是黑塞的一貫做法,比如他著名的《玻璃球游戲》中,也散布著不少與小說主題相關的、但跟本篇一樣可以獨立欣賞的詩歌。
《霧中》是《秋日徒步之旅》的主人公在徒步之旅途中遇到大霧,有感而發吟出的詩句,其主題就是黑塞作品的永恒主題之一:“孤獨”。全詩共分四節。第一節和第四節,詩中作者看到樹與樹互不相見,就聯想到人與人互不相識,“棵棵都很孤獨”,“人人都很孤獨”。由樹的孤獨轉到人的孤獨,一是自然景物,一是個人的內心體驗,一是外在的孤獨,一是內在的孤獨,兩兩遙相呼應。這樣的比興也是黑塞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
第二節詩人轉入對現實生活庸俗作風的揭露:
當我的生活明朗之時,
我在世上有很多友人;
如今,由于大霧彌漫,
再也看不到任何人。
在你事事亨通生活明朗之時,各色人等是趨之若鶩,待一有不順(“大霧彌漫”),那些所謂“友人”又紛紛作鳥獸散了,“再也看不到任何人”。黑塞在另一首詩《走向孤獨的道路》也提到過類似的“世界背棄你”的遭遇。由于經歷這么多的變故,詩人終于悟出,“不認識黑暗的人,/決不能稱為明智之士”,就是說,只有認識孤獨,體驗孤獨,才能認識到生命的本質。這樣的思考就把本詩的境界提高了一個層次。
這首詩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語言接近口語,而且采用接近德語民歌的格式,詩本身節奏緩慢,多數押韻,富有音樂感,這與他的音樂素養分不開。他尤其喜愛肖邦,曾經說過肖邦之于他就像瓦格納之于尼采一樣重要。本詩節奏整齊緩慢,正好與本詩思考的內容配合得絲絲入扣,他認為,“詩不只是行的建構,更主要的是譜出音樂”,這在這首詩中也得到了深刻的體現。據1966年的一項統計,有近305位作曲家為他的274首詩譜過曲,由于有的詩歌被不同的音樂家譜以不同的音樂,所有以黑塞的詩譜成的歌曲共有800多首,這是一個前無古人的記錄,也是黑塞的榮耀之一。
《霧中》這首詩還體現著黑塞詩歌的一貫特點,就是他用的象征、比喻都很簡單、明顯,比如說本詩中的“樹”和“人”之間的類比,“沒一棵樹看到別棵樹”,“棵棵都很孤獨”,寫樹的同時已經表明“人人都很孤獨”。這或許是他詩歌的一個弱點,但由于這首詩本身精確優美、節奏清楚,音樂感強烈,意蘊豐富,在追求寓意晦澀的現代詩大行其道的今天,黑塞的詩更顯得獨樹一幟,卓爾不凡。
(吳麗萍)
上一篇:《雪越下越厚 [日本]丸山薰》讀后感
下一篇:《霜 [蘇聯]帕斯捷爾納克》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