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綠樹成蔭,而今海濤滾滾。
大地呀,閱歷了多少變遷、生滅!
看,這鬧嚷嚷的十里長街
曾經是寂然無聲的海心。
山峰像是影子,流動不止,
變幻不止,無物能保持永恒;
堅實的陸地像霧一般消溶,
像云一般變形而隨風消逝。
但在我精神中我將留駐,
做我的夢,并確信非虛;
哪怕我唇中吐出告辭之語,
我不能想象永別之路。
(飛白譯)
【賞析】
這首《昔日綠樹成蔭》形式整飭,其內在的情感邏輯基本循著由遠而近、由虛向實的層次發展。第一節宏觀概述大自然的巨大變遷與大地的生滅律動:“昔日綠樹成蔭,而今海濤滾滾。”而曾經的“無聲的海心”現在卻成了“鬧嚷嚷的十里長街”,正所謂滄海桑田。第二節引入三個奇特的比喻,用“影子”來比喻高聳的山峰,用“霧”和“云”來比喻堅實的陸地。影子、霧和云是流動的、變幻的、容易消逝的,他們接近虛無而非實體,更遑論“永恒”了。在現實世界的相對時空里,山峰和陸地原本堅實、穩固、高廣,但是在絕對時空里,在大自然的視野中和偉力下,“流動”、“變幻”是主旋律,“消溶”、“消逝”是最終歸宿,“無物能保持永恒”是客觀規律。丁尼生在詩中的慨嘆,既出自他對先進科學理念的認同,又是他基于歷史發展規律的總結。
詩人在《悼念集》中的許多詩歌,不但肯定了物種演化,而且把“上帝照自己形象造的”人也納入了生物演化的序列,認為人類最終會“像霧一般消溶”、“隨風消逝”,這是科學新見和信仰危機帶給人們的可怕現實。詩人肯定了自然界的滄海桑田,也從另一側面確證了達爾文尚未公布的進化論。
在詩的第三節,詩人筆鋒陡轉,提出了一種“無形中的有形”。雖然人的肉體會像自然界的萬物一樣,最終要消亡,“但在我精神中我將留駐”。詩的前兩節描寫客觀世界的變,最后一節轉而強調不變的是“我的夢”,而且“確信非虛”。面對宇宙中永遠的變遷、消逝和虛無,詩人不忍心人在世間走過卻了無痕跡,他在些許悵惘和無奈之余,“確信”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留了一角恒久的“留駐”之地。
丁尼生的詩像撫摸心靈的優美寧靜的音樂,藏在這種音樂之下的是整個時代的懷疑與困惑。本詩只有短短的十二行,卻把19世紀中葉困擾英國知識界的若干新問題都揭示了出來,并為人的未來發展確立了堅實的基點。
(應小敏)
上一篇:《明澈的溪流 [西班牙]希梅內斯》讀后感
下一篇:《星星們高掛空中 [德國]海涅》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