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憂郁——
一座房子,一個聲音在唱,
這是無可指摘的房子,
這兒,英國錢幣叮響,
這是社交來往的
好運道的住房,
擁有銀光和薔薇的四壁,
位于北海邊的岸上。
她唱著——上流階級的
北方紳士、英國紳士,
這些貪婪的白種人,
他們屏住呼吸,
還有那些高貴的淑女,
穿著皮衣,戴著寶石
和從巴林群島沿岸
海底下采來的珠子。
聲音在唱——無可指摘,
室內有異國的語音:
“愿你們好好地安息,
完成了美夢的魂靈——”
完成——!大家都暢飲
舒柏特的連禱,
從開普敦到上海的
強盜世界就此煙消。
在圓頂帳篷和竹棚里
進行過走私、燒灼、折磨,
鞭子抽在黑人傷口上,
美元從鴉片田上滾過——:
北方來的高貴人種,
西方世界的繁華,
在室內悄無聲息——
結束了權力的神話!
遠處,遠處,由銀光和薔薇
組成的房子,聲音唱著
毫無止境的歌,由一種
別的民族傳來的歌,
它使權力成為
另一種強力的虜獲品:
人類要永遠、今天也是,
奉獻給遙遠的天庭。
英國的——芬蘭的墻壁——:
家家——聲音在唱:
德意志沒有盡頭,
如果德國的歌在唱,
那就是無可指摘,
給他的子民以安息——
你,白色人種的
心靈的憂郁。
(錢春綺 譯)
注釋:
舒柏特為萬靈節作曲的歌詞。
【賞析】
高德弗列特·貝恩是德國表現主義文學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詩歌大都以突出主觀感受為主,不重視細節的描寫,極力主張表現主觀體驗和心靈感覺。詩歌所反映的主題多為厭惡都市的喧囂,揭露大都市的混亂、墮落和罪惡。所以,在他的詩歌之中大多充滿一種抑郁和傷感的情緒,讓人在視覺上產生一種厭惡和恐懼之感。
詩的題目為“北海之濱”,暗指某一個位于歐洲北海之濱的城市。在詩歌的第一節,詩人首先把這個地方向我們展示出來。“這是一座無可指摘的房子,/擁有銀光和薔薇的四壁,/位于北海邊的岸上。”它里面還有一個聲音在歌唱。不但如此,英國的錢幣還在里面叮當作響。在這節詩中,詩人以反諷的筆法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奇特而略帶幾分神秘的地方。這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城市?它里面到底在發生什么樣的事情?這些都給讀者留下疑問。
通過對整首詩的閱讀,我們知道這個城市是一個上流階層經常光顧、消遣娛樂的地方。他們在這里尋歡作樂、歌舞升平,過著一種極其奢靡腐化的生活。這些上流社會的紳士們,有的來自北方,有的來自英國。但無一例外,他們都是貪婪之徒,都是一些腰纏萬貫的家伙。此外,還有那些所謂高貴的淑女們,當然這樣一個高級地方少不了她們。這些淑女們穿金戴銀,披著皮衣。而他們所用來消費的金錢、所用來裝飾的金銀珠寶都有一段不凡的來歷。對此詩中有細致的描繪:“在圓頂帳篷和竹棚里/進行過走私、燒灼、折磨,/鞭子抽在黑人傷口上,/美元從鴉片田上滾過——,/北方來的高貴人種,/西方世界的繁華,/在室內悄無聲息——/結束了權力的神話。”那些瘋狂的冒險家,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進行一種喪心病狂的斂財行動。他們通過走私、販毒,更有甚者通過販賣黑奴而謀取暴利,而所有這些都供他們享受和揮霍。
這里“北海之濱”儼然成了這些“紳士淑女”展示高貴與華美的地方。但沒有人知道在這些光鮮豪奢的背后,隱藏著多少人的血淚和痛苦,隱藏了多少逝去的生命。他們在這里追求享樂,高聲歌唱。詩人以諷刺挖苦的語調,揭示出他們丑陋的嘴臉。“室內有異國的聲音”,表明這里有來自其他許多地方的貪婪之徒。但是,他們相互祝賀:“愿你們好好地安息,/完成了美夢的魂靈——”在舒柏特(即舒伯特)優美舒緩的音樂節奏中,這個世界已經沒有強盜,“從開普敦到上海的強盜世界就此煙消”。因為此刻已經無所謂強盜和流氓,也就無所謂正義和邪惡。在這里他們之間統統沒有分別,沒有彼此之間的界限,世界只剩下對金錢的追逐和對奢侈生活的向往。詩人以異常冷靜的筆端透視出現實世界的荒誕。
在詩歌的最后部分,詩人把我們帶入另一種思考之中。在這個由“銀光和薔薇組成的房子,聲音唱著毫無止境的歌”,而另一種聲音加了進來,這個是由別的民族所發出來的聲音。“它使權力成為/另一種強力的虜獲品: /人類要永遠、今天也是,/奉獻給遙遠的天庭。”在這里詩人把他所描寫的視角轉向他的祖國: 德國。他由“北海之濱”,進入另一個現實情景之中。那時的德國正處在窮兵黷武的時代。如詩中所描寫的:“家家的聲音在唱: /德意志沒有盡頭。”但是,“如果德國的歌在唱,/那就是無可指摘,/給他的子民以安息——/你,白色人種的/心靈的憂郁”。詩人在這首詩歌的結尾之處到底在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思想?難道是希望用德國的力量來摧毀這一切,給他的子民以安息,還是德國自身面臨的情況更進一步加深了這樣一個荒誕的事實?或許這兩者都有,但不管怎樣,面對如此的狀況讓詩人自己——一個白種人——陷入深深的憂郁之中。
作為一個表現主義詩人,貝恩的創作大多涉及一些令人反感、厭惡的東西。他充滿冷漠的美學觀點,使得他的詩歌具有一種貴族式的抒情特征。他認為這個失去任何意義的世界中,只有在藝術中也僅僅在藝術中才存在一個短暫地把握生活的某種意義的可能。貝恩在詩歌創作中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把對形式的追求看做是一種最高的信仰,但它并不代表唯美主義或者形式主義。比如在本首詩中,“心靈的憂郁”在首尾出現就是一個刻意追求形式感的體現。這樣一種處理結果,既加深了創作主體心靈感知的深度,又保持了詩歌結構的完整性,前后照應,渾然一體。他的詩歌形式,不但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而且是他表現詩歌主旨的一種重要手段。
此外,貝恩詩歌創作在結構與韻律方面追求一種自由體式。詩行沒有規則,韻律自由,語言貼近日常用語。詩歌在一種憂郁、平緩、近乎感傷的語氣中,顯得若有所思和從容不迫,仿佛在跟讀者交談一樣,一切顯得親切自然。
(李 超)
上一篇:《北國有一棵蒼松 [德國]海涅》讀后感
下一篇:《匹配 [英國]斯溫本》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