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情愿孤零零地滅亡,
不讓人知道我的憂傷,
如果我曾見過的星辰,
被人搶去,不復在天上,
我情愿孤零零地滅亡,
像沙漠中的朝圣者一樣。
我情愿孤零零地滅亡,
像沙漠中的朝圣者一樣,
如果我曾見過的星辰,
對我作最后一次的亮相,
我情愿孤零零地滅亡,
像荒野上的乞丐一樣。
我情愿孤零零地滅亡,
像荒野上的乞丐一樣,
如果我曾見過的星辰,
它不再指引我的方向,
我情愿孤零零地滅亡,
像暮色中的白日一樣。
我情愿孤零零地滅亡,
像暮色中的白日一樣,
如果我曾見過的星辰,
它再不肯對著我俯望,
我情愿孤零零地滅亡,
像戴鐐銬的奴隸一樣。
我情愿孤零零地滅亡,
像戴鐐銬的奴隸一樣,
如果我曾見過的星辰,
不再照耀我荊棘的床,
我情愿孤零零地滅亡,
像天鵝臨終歌唱一樣。
我情愿孤零零地滅亡,
像天鵝臨終歌唱一樣,
如果我曾見過的星辰,
不再把和平使者承當,
我情愿孤零零地滅亡,
像荒海中的行船一樣。
我情愿孤零零地滅亡,
像荒海中的行船一樣,
如果我曾見過的星辰,
它會對我掉轉了面龐,
我情愿孤零零地滅亡,
像沉默的痛苦中的安慰一樣。
我情愿孤零零地滅亡,
像沉默的痛苦中的安慰一樣,
如果我曾見過的星辰,
我不對它把責任承當,
我情愿孤零零地滅亡,
像我的心在你心中一樣!
(錢春綺譯)
【賞析】
詩歌究竟是什么?不同流派的詩人或許會有不一樣的解答,但浪漫主義詩人或許會說,詩歌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心靈最真實的吶喊。因為,浪漫主義文學受到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提倡要重視人的主觀世界,要把抒發個人情感提到文學創作的首要位置。而詩歌,又是文學形式中最富激情的創作。柯爾律治曾說:“最理想完美的詩人能把他的整個心靈抖擻起來。”這也就是我們閱讀浪漫主義詩人的作品時,能格外深刻地感受到詩人那激越而敏感的心靈的原因。
布倫塔諾詩歌的獨特之處,除了鮮明的民間風味外,還在于他將人類的感傷情懷作了透徹的描繪。這種感傷并非淺薄的傷懷,而是由于不斷地在歷史與自然、存在與過去中思索、尋求而產生的愁緒。在“我情愿孤零零地滅亡”這首詩中,他似乎就在表達這種感傷。
全詩共有八節,在形式上采用復沓的修辭方法,反復吟誦、著力強調“我情愿孤零零地滅亡”的句子,并層疊呈現了如下意象: 沙漠中的朝圣者、荒野上的乞丐、暮色中的白日、戴鐐銬的奴隸、臨終歌唱的天鵝、荒海中的行船、沉默的痛苦中的安慰。這七個意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與孤零零滅亡的我一樣,孤獨、沉重,仿佛背負著末日的審判,在世界上踽踽獨行。這種種苦難的擔當源于何處?詩人把筆指向天空中的星辰。星辰是自然界中恒久卻遙遠而神秘的永在之物。我們借它的存在,明確人類的位置,明確宇宙的距離。星辰也是詩人藝術想象的見證者,只有它沉默而堅定地凝視著詩人的思索。星辰又是道德與真理的價值標準,它高遠而不需任何評判,孤清地閃爍著它自然的光芒。對詩人來說,這樣具有魔力的永在之物,難道不比世間任何一種誘惑更讓人莫名地感動而顫栗么?
布倫塔諾曾贊揚荷爾德林的詩作,他說:“大概從未有人將高尚、凝思的悲傷這樣出色地表達過。這位天才有時是晦澀的,沉溺在他自己心中辛酸的泉水里;但是大多數情形下他的末世之星‘愁恨’輝耀在他感受的闊海之上。”這番話恰似對他自己詩藝的評述。因為他的詩作中閃耀著的同樣是如他所描繪的星辰般奪目的理想之光。然而,星辰又恰似理想那般,永遠顫動閃爍,永遠無法平靜,因為這種理想是如此決然地排斥俗世的權威與規范,而極力彰顯個人精神的強大。于是,詩人成為被放逐者,被放逐在世俗的評斷之外,而大步走向崇高的真理殿堂。等待在那兒將要對他作出最終評判的,是時間與永恒。
(胡曉華)
上一篇:《我懷著你的心 [美國]卡明斯》讀后感
下一篇:《我愿意是急流 [匈牙利]裴多菲》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