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看到薔薇枝頭,在五月里,
那青春的鮮花,朵朵含苞初開,
黎明在破曉時用露水去灌溉,
使天空也嫉妒它鮮艷的麗色;
它使庭園和樹林充滿了香氣,
在它花瓣里休憩著優美和愛;
可是,想不到酷暑和暴雨襲來,
花瓣片片零落,它竟枯萎而死。
你的嬌滴滴的青春也是如此,
當天和地都在贊頌你的美麗,
死神攫去了你,你已化成了灰。
這滿壺的牛乳,這滿籃的鮮花,
還有祭奠之淚,全都請你收下,
讓你生前死后都像一朵薔薇。
(錢春綺譯)
【賞析】
這又是一首龍薩將情人比喻成薔薇(也就是薔薇科玫瑰花)的名詩。瑪麗于1572年至1578年間夭折,龍薩為此寫了一系列的詩歌來祭奠芳魂,后來補入《龍薩的情歌》續篇中。有些研究者認為,這些詩歌中的瑪麗可能并不是那位安茹的牧羊女,而是亨利三世的情人瑪麗·德·克萊夫。后者于1574年夭折,年僅21歲。對于我們讀者來說,無論龍薩的繆斯女神是哪一位,他通過詩篇所傳達的愛慕之情、悼亡之情都是相通的。
詩歌一開始,龍薩便開門見山地為我們引出本詩的喻體: 薔薇。在龍薩的心目中,五月的薔薇正是“青春的鮮花”,它們一朵朵含苞初開,嬌艷欲滴,散發出迷人的光彩,連“天空”也黯然失色,嫉妒它們的美麗。事實上,龍薩不但在詩篇中偏愛薔薇這個意象,在生活中也對薔薇情有獨鐘。查理九世逝世以后,龍薩便隱居到盧瓦爾河邊的修道院里,每天面對流水潺潺,以及無數朵風中搖曳的薔薇科玫瑰花,他的才能在歷盡了宮廷的繁華和喧囂之后又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第二詩節中,學識淵博、精通古典的龍薩為我們安插了這樣一個典故: 在希臘傳說中,玫瑰是花神克羅斯創造的。玫瑰原本只是森林中一粒尚無生命的種子,花神克羅斯偶然發現了它。于是,克羅斯請求愛神阿佛洛狄特賦予它美麗的容貌;請求酒神狄俄尼索斯澆灑神酒,使它擁有芬芳的氣味;又請求美惠三女神將魅力、聰穎和歡樂賜予它;最后,西風之神吹散了云朵,太陽神阿波羅得以照耀它,并使它開花。玫瑰就這樣誕生了,并立即成為花中之皇后。當龍薩寫到薔薇科玫瑰花的“香氣”、“優美”和“愛”的時候,我們不難看出龍薩灌注其間的良苦用心。
然而,完美總是轉瞬即逝,世間普遍存在的狀態是平凡和殘缺。薔薇的艷麗早已使“天空”產生了嫉妒之心,它終于按捺不下可恥的欲望,引來“酷暑”和“暴雨”,摧毀了薔薇的生命。瑪麗的“嬌滴滴的青春也是如此”。她正值薔薇般的花期,風華正茂、美秀動人,所到之處,贏得一片片贊美和傾慕,卻過早地被無情的死神“攫去”了生命,從此香消玉殞。
不過,龍薩的比喻并沒有就此完結。在詩歌的最后,龍薩深情地寫道:“讓你生前死后都像一朵薔薇。”瑪麗活著的時候,因為自身的美貌和青春而常常讓人聯想到完美的薔薇,那么死后,她憑借什么讓人們記住她薔薇般的美好?是龍薩的癡情,是龍薩的淚珠,是龍薩的詩篇。龍薩以其獨特的氣質,賦予這不結果實的愛情一種超凡脫俗的情調,使我們讀罷詩歌,仍然念念不忘那位薔薇般的瑪麗。
(蔡海燕)
上一篇:《悼本杰明·富蘭克林·弗瑞諾》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悼阿特拉圖姆·格呂菲烏斯》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