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 果 寺
釋處默
路自中峰上,盤回出薜蘿。
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
古木叢青靄,遙天浸白波。
下方城郭近,鐘磬雜笙歌。
釋處默,生卒年不詳,約生于唐文宗時,約卒于唐末梁初,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人。幼于蘭溪出家,與安國寺詩僧貫休為鄰,常作詩酬答。歷游杭州、潤州等地,在廬山、九華山住過,后入長安,住慈恩寺。與羅隱、鄭谷等為詩友。《全唐詩》錄詩八首。“圣果寺”,故址在浙江杭州市南鳳凰山上。
首聯寫登山入寺。起句寫登山的路在鳳凰山的主峰,也就是說圣果寺在主峰上。次句寫路盤繞主峰而上,路上還爬滿了薜蘿。可見當時人跡罕至,一派荒寂景象。“薜蘿”乃薜荔和女蘿,兩種蔓生植物。
頷聯回顧歷史。眼前的錢塘江恰好是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的分界線。三句寫鳳凰山的南面,一直到錢塘江邊,都是吳國的領土,四句寫錢塘江的南岸就是越國的領土了。登山遠眺,難免產生思古之幽情,吳越兩國之間的歷史風云,自然會出現在眼前。
頸聯寫眼前景物。五句寫近山,突出寫山上古木叢生在青色霧靄之中,六句寫遠水,寫遙遠的天空仿佛浸在杭州灣的白波之中。“叢”字與“浸”字相對,用作動詞,顯示了古木集體向上的力量。“浸”字形容天邊浸在波浪中,似為前人未曾道,很新鮮。
尾聯以寺中鐘磬聲與市井笙歌聲相雜批評圣果寺離城市太近作結。對此詩明唐汝詢《唐詩解》卷三十八似有微詞,他批評道:“此出比丘之口,無一語及禪,落句又俗人不肯道,然則右丞故詞壇之佛祖,處默為祗園之俗僧與!”我們已經讀了一些詩人游覽寺廟的詩,都懷著崇敬心情,描寫佛教的理想境界。恰恰此詩反映了佛教脫離不了世俗的一面,實在是應當給予充分肯定的,因為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質。
上一篇:岑 參《和賈舍人早朝》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竇叔向《夏夜宿表兄宅話舊》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