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做人之本
18世紀的經濟學先驅亞當·斯密,一直致力于通過研究倫理和道德哲學來研究經濟學。他曾經指出,在歐洲所有國家中,荷蘭的商業最發達,那里的人們也最注重誠信。
亞當·斯密解釋說,這并不是所謂國民性的問題,而是出于利己主義的原因。當人們很少往來的時候,某種程度上就存在欺騙別人的傾向,因為坑蒙拐騙的收益往往大于由此帶來的損失。
早年,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國人涉足。后來,許多日本人到這里觀光旅游,據說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誠信。一天,幾位日本攝影師請當地一位少年代買啤酒,這位少年為之跑了三個多小時。
第二天,那個少年又自告奮勇地再替他們買啤酒。這次攝影師們給了他很多錢,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個少年還沒回來。于是,攝影師們議論紛紛,都認為那個少年把錢騙走了。
第三天夜里,那個少年卻敲開了攝影師的門。原來,他只買到了四瓶啤酒,爾后,他又翻了一座山,趟過一條河才購得另外6瓶,返回時摔壞了三瓶。
少年哭著拿著碎玻璃片,向攝影師交回零錢,在場的人無不動容。這個故事使許多外國人深受感動。后來,到這兒的游客就越來越多。
少年頭腦中簡單的原則為自己贏得了尊嚴,也贏來了世界各國旅游者們的信任。確實,在這個物欲橫流,以成敗論英雄的時代,能不被利益左右、堅守原則、誠信為商也許并不容易,但不妨看看一些知名的大企業,他們的成功,往往靠的就是這兩個字:誠信。
哈爾濱啤酒廠的管理者中就流行著這樣一句話:競爭對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顧客失去誠信。因為,失敗可能是暫時的,但失信則會讓你成為永遠的失敗者。
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在我的賬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后,有你一份好處。”他對店主說。
沒想到,店主竟然拒絕了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能賺很多錢!”
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
顧客氣急敗壞地嚷道:“誰都會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
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這時顧客露出微笑并滿懷敬佩地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你還讓我到哪里去談這筆生意呢?”
這就是誠信,簡單的兩個字,卻令人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行云,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的境界。
我國古人很講究言不在多,但必須守信的道理,因為守信就能得到人們的信任。一般老百姓講不講信用,只是關系到人際關系;而政治家、軍事家講不講信用,則關系到治國、治軍的大事。企業也如此。
企業中的任何一個人代表的都是企業的形象,所以更應該以誠信來要求自己。因為一個企業對消費者來說,形象畢竟是模糊的,在他們面前的只有企業的員工。而作為管理者,更應該以身作則,嚴于律己。
上一篇:讓自己的愛均衡
下一篇:一次只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