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好的老師
那是在從前,村子里有一戶窮苦人家。家里有四口人,爺爺、爸爸、媽媽和孫子。爺爺辛辛苦苦地勞動了很多年,現在年紀太大了,不能再干活了,只好依靠兒子和兒媳婦養活他,而他們卻拿他當作一個沉重的包袱。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老人家的身體也越來越糟糕,甚至吃飯時筷子也拿不穩了。他很需要別人幫忙,可是兒子和媳婦都不愿意照料他,他經常挨凍受餓,吃著殘羹剩飯,穿著破衣爛衫。有時,孫子看不過去,就把自己的一份分給爺爺吃。
但是,如果被父母看見,他就會挨一頓臭罵,說他糟蹋好糧食。他們這樣對待老人,使老人家心里很難過,于是,他經常嘟嘟囔囔地抱怨,兩口子不去設法安慰他,反而一再重復一句古老的格言:“老牛腳步不穩,老頭抱怨不休。”
情況越來越糟糕,老人越來越多話,兩口子就越來越不耐煩。最后,他們實在容不下老人家了,就開始悄悄地商量怎樣擺脫他。他們決定把老人送到一個很遠的地方,把他一個人留在那里。
丈夫說他要到市場買一個竹子編成的大筐子,把老人家裝進去背到遠方。丈夫說:“我要把他送到一個非常非常遠的地方,讓他沒法回家,我把他放在路旁的大樹下面,也許有人會可憐他,會照顧他的。”
“可是鄰居會怎么說呢?”妻子問,“他們很快就會發現咱爸不在家的。如果他們問起咱爸,我們怎么回答呢?”
丈夫說:“就說,咱爸要我們把他送到一個圣地去,他愿意在那邊平平安安地度過晚年。”
他們就這樣商量好了,但是,沒有想到他們的話全被兒子聽見了。父親到市場去買背簍,等他一出門,孩子就問母親:“媽媽,你們為什么要把爺爺趕出去?”
“不,不!”母親連忙回答,“我們不是要把爺爺趕出去,當然不是。你看,家里沒有人好好照顧他,因為你爸爸和我一天到晚都忙著干活,你爸爸這才決定把爺爺送到一個地方,在那里,他可以得到多一些照顧。”
“那個地方在哪兒?”孩子問。
“啊,遠得很。那個地方你不認識。”
“在那兒誰照顧爺爺呀?”
“你不用擔心。那兒會有很多有善心的人出來照顧他的。”母親這樣說,好讓他放心。
傍晚的時候,丈夫背著一個大背簍回來了。他要等到天黑之后,才能采取行動,因為他不愿意讓鄰居看見他的勾當。于是,天完全黑了,他就把自己的父親放進了背簍里。
“你這是干什么?”老人家緊張地問,“你要用背簍把我背到哪兒去呀?”
“爸爸,你知道你兒媳婦和我再也養不起你了。所以我們決定把你送到一個圣地,在那邊每一個人都會對你很好的。”兒子回答,“在那邊你會舒服多了。”
但是,老爺爺沒有被他蒙騙,他立即明白了他們的詭計。
“你這個忘恩負義的東西!”老人家喊道,“你不想想我撫養了你多少年,你現在卻這樣對待我!”他大聲詛咒他的兒子和兒媳婦,然后放聲大哭。
兒子生氣了,他猛一下把背簍背在背上,很快地就離開了家。孫子默默地注視著這一切。在茫茫的黑夜里,在他快要看不見他父親的時候,他高聲喊道:“爸爸,就算您要扔掉爺爺,也請您把背簍保管好,把它給我帶回來。”
父親被這句話弄得莫名其妙,他停下腳步,回過頭來問:“孩子,這是為什么?”
孩子天真地說:“因為將來我還用得著它,您老了之后,我也得把您扔掉呀。”
聽了孩子的話,父親雙腿打戰,一步也邁不動了,他轉過身子,把父親背了回來。
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所以用這樣的方法教育孩子,到頭來也不會有什么好結果。
上一篇:學會積極的溝通
下一篇:害人終會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