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感教育?
孩子成長的過程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正常的現象,能夠忍受和消除挫折并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然而,現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較差。有的孩子因為受了點委屈就跳樓,許多孩子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好就離家出走、甚至自殺,這些都是缺乏抗挫能力的表現。因此,必須加強培養和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第一,父母要樹立挫折教育意識,認識抗挫教育的重要性。許多父母都認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應該對孩子保護有加。這種觀念直接影響了孩子。其實,一個人受點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是很有好處的。家長應正確看待挫折的教育價值,把它看成是磨煉意志、提高適應力的好方法。我國自古就有“自己跌倒自己爬起”的古訓,家長要認識到,孩子要長大,將來必定要自己去面對社會、人生和生活中的一切。因此,有意識地讓孩子受點苦和累,受點挫折,從而使其懂得人生道路的坎坷,并學會從挫折中接受教育,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獨立意識,以及應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需要對孩子進行適度的挫折教育,讓孩子直面挫折,學會應對挫折,才會讓孩子生活得更好。抗挫教育尤為重要。心理學家研究指出:當人們遇到挫折時,高達九成以上的人會選擇以下五種反應:攻擊、退化、壓抑、固執與退卻,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于10%。大多數人在遇到挫折時,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總是將失敗的想法歸咎到負面的事物上,習慣對自己一味地責備和否定,不懂得如何去調整負面情緒。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于對待挫折的態度”。具備很強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舊能夠快樂前行的孩子。
第二,教會孩子正確對待失敗。很多情況下,給孩子帶來最多打擊的往往不是失敗本身,而是他對失敗的理解。“任何人做事,一開始都會有困難”,這個是必須要告訴孩子的。父母可以激勵孩子堅持到底,不必把盡善盡美看得過重。不要迫不及待地為孩子提供幫助,讓他們自己試著用不同的方法來迎接挑戰。作為孩子,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態度常常是不穩定的,易受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在碰到困難和挫折時,他們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困難和挫折。這時,家長要及時告訴孩子,“失敗并不可怕,你只要勇敢,一定能做好的。”“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看一看下次怎樣做。”家長要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失敗作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地再次嘗試。同時,教育孩子敢于面對困難和挫折,提高克服困難和抗挫折的能力。
第三,對孩子的期望應合理,培養孩子正確地評價自我。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家長和老師應有客觀的評價,并據此對孩子的成長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勵孩子向恰當的發展目標努力。如果只看到孩子的優點而無視他的缺點,孩子就會對自身的不足缺乏認識,不能接受失敗;如果家長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就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使孩子不敢面對失敗;當然,家長和老師如果總是挑孩子的毛病,貶低孩子,對孩子不抱期望,也同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這樣的孩子缺乏自信,會逃避困難以求避免挫折。總之,對孩子不合理的期望會加大孩子遭遇挫折的概率。相反,家長和老師的合理期望可以引導孩子對自我進行正確的評價,對自己在實現目標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挫折能有適當的預測。這樣,孩子心理上對承受挫折有所準備,當面對挫折時也就會客觀、冷靜地應對。
第四,給孩子樹立榜樣,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信心。心理學研究表明,榜樣對兒童行為的形成和改變有顯著的影響。給孩子樹立不畏困難、戰勝挫折的榜樣,不僅有助于增強兒童勇敢面對挫折的信心,還可以向兒童揭示出這樣的道理:對任何成功者不應僅僅羨慕而更應敬佩和學習,世上沒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斷進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正確適當地引導尤為重要。只要正確成功地加以引導和肯定,無疑是給了孩子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因為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有限,所以應采取正面教育的方法,為他們樹立正確的榜樣,利用榜樣的力量,增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可以適時地給孩子講些有關挫折教育的故事,可以給孩子講述偉人成長的經歷、故事,“自古英雄多磨難”,世界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是身經磨礪百煉成鋼的。希望孩子以這些名人為榜樣,不畏挫折。兒童生活中最好的直接的榜樣就是家長,“身教勝于言傳”。家長和老師對待挫折的態度和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態度和行為。孩子也可以成為自己的榜樣。比如對孩子戰勝挫折的經歷,家長和老師應指導兒童將其記錄下來。這樣,當孩子以后又面臨挫折時,可以提醒他看看這些記錄,向自己學習。
第五,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氣。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給孩子鍛煉的機會,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適當地吃些苦,培養他承受挫折的勇氣和能力。有了這樣的準備,孩子才可能在今后少吃苦。不少家長也懂得這個道理,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艱險、勇敢堅強。但這種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許多家長既不忍也不敢將孩子置于困難之中。然而,面對挫折能夠堅韌不拔的性格,僅靠說教是無法培養的,經歷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家長在日常教育中還應注意設計教育環境,不要一味給孩子營造能輕易得到滿足的生活環境,更不要阻礙孩子適當接受困難和挫折磨煉的機會。挫折教育重要的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孩子在受挫后是否有恢復能力,是否有無所畏懼的自信心。其實,挫折教育就是要培養孩子尋找幸福的能力,這樣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處之,永遠樂觀。家長要提高認識,改變原來的教養態度,讓孩子走出大人的“保護圈”,切不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難都解決掉,把他們前進的障礙清除得干干凈凈。
第六,讓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我國孩子的弱點在于沒有自主性,依賴性強。這種現象歸根結底就在于父母的包辦代替,讓孩子缺乏自信,能力低下,使孩子喪失了自我實踐的機會。如果對孩子過度地溺愛,事事包辦代替,最終會使其養成嬌弱的習慣,以至于一遇挫折便不知所措。家長應當使孩子在前進的道路上經歷一定的障礙和挫折,讓孩子在生活中漸漸學會獨立面對一切。要舍得讓孩子吃苦,讓孩子融入日常生活。對孩子不要太溺愛,讓他吃點苦,受點挫折;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給孩子安排一定的自理任務,孩子能做的,父母絕不要包辦代替。
上一篇:如何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
下一篇:如何對孩子進行遵紀守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