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解疑
李漁,初名仙侶,后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浙江金華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
李漁是清代著名的戲曲理論家。在他還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琢磨問題,有時為了一個解不開的小難題,常常牢記在心,遇上機會便向人請教,直到解開疑問為止。
傳說他幼年在私塾讀書的時候,有一天,老師正在講解《孟子》,當講到“雖褐寬博”一句時,老師說:“宋朝的朱熹說了,褐,即貧賤人穿的衣服;寬博,就是又肥又長。”李漁聽了覺得很不理解,他想:“既然褐是貧賤人穿的衣服,那就應該做得短瘦一點,也好省些布料,為什么反而做得又肥又大呢?”他跑去問老師,老師也解釋不清,只是十分嚴肅地教訓他:“朱老夫子的話是不會錯的,你照著念就行了!”打這以后,這個問號就一直留在了李漁的腦子里。
過了許多年后,李漁長大成人了,有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游歷了孟子說的穿褐衣的地方。啊!好一派塞外風光,真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他想起了童年埋在心底的那個問號,便決心把它搞清楚。于是,他請教了當地居民:“為什么你們的衣服都做得這么寬大呢?”居民們答道:“我們生活艱苦,只有這一件衣服,白天當衣服,晚上做被子,如果不做得肥大一點,就蓋不住身體”。李漁終于明白了。褐,的確是貧賤人的衣服;寬博,就是又肥又大,朱熹解釋的不錯。
◆李漁孜孜以求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上一篇:李密掛角
下一篇:李白鐵杵磨成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