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農民起義(168年4月~1644年月)
明末農民起義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
明朝末年,在太湖湖畔、貴州山嶺、中原大地、東南沿海一帶,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其中以徐鴻儒領導的農民起義聲勢較大,1622年在山東鄆城卞家屯起義后,很快就攻占鄒縣。各地農民紛紛響應,隊伍擴大至十萬余人。明朝廷恐慌,急忙糾合地主團練進行反撲,農民軍堅守鄒縣城。后因叛徒高尚斌等出賣,徐鴻儒被捕就義,起義歸于失敗;但不到三年,一場傾覆明王朝的明末農民大起義,終于在陜北爆發。
明天啟七年(1627年)春,陜西白水縣農民王二組織饑民舉行起義。崇禎元年(1628年),陜北各地農民群起響應。王嘉胤起于府谷,王左掛起于宜川,高迎祥起于安塞,王大梁起于漢南等,出現了十三家七十二營的眾多起義隊伍,最后形成了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大起義。
李自成1629年參加安塞高迎祥領導的起義軍。1634年起義軍紛紛由陜西、山西進入河南,明朝廷急忙提升陜督洪承疇為兵部尚書,采取了“步步攔擊”和重兵“圍剿”的策略,妄圖把農民軍消滅在河南境內。為了粉碎明軍的圍攻,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農民軍十三家七十二營的首領聚會于河南滎陽,共同商討對敵作戰的辦法。在會上,高迎祥部下、年輕的闖將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向”聯合作戰方案。各路領袖采納了他的建議,決定四路出兵反擊明軍的圍剿。東路軍由高迎祥、李自成等組成,進攻安徽;西路軍由“混十萬”、“橫天王”等部組成,向陜西進發;南路軍由賀一龍、賀錦等部組成,向湖廣、四川進軍;北路軍由羅汝才、惠登相等部組成,迎擊河南官兵;另有馬守應、九條龍等部四出策應。
滎陽大會之后,“闖王”高迎祥率起義軍主力分三路向東進軍,連破固始、霍丘等州縣,接著攻克安徽鳳陽。此后,高迎祥、李自成又率軍經河南,轉戰于陜甘一帶。1636年,高迎祥率部在陜西盩厔(今陜西周至)戰斗中受挫,不幸犧牲,起義軍一致推舉李自成為“闖王”。李自成率軍經湖北進入河南,聲勢更加壯大。
崇禎十六年(1643年)春,李自成起義軍在襄陽(今湖北襄樊)建立新政權,改襄陽為襄京,自稱“新順王”。接著起義軍集中優勢兵力攻破潼關,進占關中重鎮西安。次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為西京,建國號為大順,改元永昌。起義軍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連克太原、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昌平諸城,直逼京師(今北京)。三月十九日凌晨,起義軍攻進京師內城,明崇禎皇帝在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園內)自縊而死,明王朝終于被推翻。
李自成鑄造的銅印
李自成鑄造的錢幣“永昌通寶”
張獻忠的“西王之寶”玉璽
張獻忠鑄造的錢幣“西王賞功”
上一篇:《明平定閩廣之戰(167~168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明滅夏蜀之戰(171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