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乾縣·章懷太子墓》陜西名勝簡介
在乾縣縣城北,乾陵之南,與永泰公主之墓東西相望。章懷太子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六子,是李治和武則天的第二子,名李賢,字明允。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夏四月,原立的皇太子李弘死了,便立當時的雍王李賢為皇太子。高宗調露元年(679年)四月,太子李賢監國,處事明審,時人稱之。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八月,宮中私下議論,說李賢不是武氏所生,時太子李賢與戶奴女子狎居,武氏使人告其事,并在李賢馬坊搜出皂甲數百領,說是太子謀反工具。皇帝高宗想護佑太子,武氏極力堅持嚴辦,把李賢黨羽皆誅殺,廢李賢為庶人。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684年)三月,武氏命將軍邱神勣去四川省巴州(今四川巴中縣)檢校李賢宅,逼李賢自殺,死時年31歲。中宗復位,給李賢昭雪封為章懷太子并于神龍二年(706年)七月,由巴州遷葬乾陵陪葬區。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711年),將李賢之妻清河房氏,合葬于該墓。
章懷太子墓,其結構形式為覆斗型封土冢,由墓道、過洞、天井、便房、甬道、前室、后室組成,全長71米、寬3.3米、深7米。前后墓室略呈正方形,穹隆頂繪《天象圖》。后室有石槨1座,由33塊大石板組成。墓曾被盜,但隨葬品發掘亦不少,有陶俑、三彩等文物650多件,其中有立俑、伎樂俑、武士俑、文臣俑、三彩馬、動物俑、鎮墓獸、三彩駱駝,活靈活現地刻畫出在絲綢之路上的駱駝形象。
此墓的壁畫,內容豐富,畫面保存完善,主要分為墓道壁畫和墓室壁畫,面積廣達400平方米。共有50多組畫面,題材有出行、客使、儀仗、馬毬、歌舞、游戲、宮女、陪臣等,有的畫還是初次發現,其中有一幅《馬球圖》,畫的是20多名揮著月牙形鞠杖的健兒,縱馬爭逐一小球,神態各異,極為生動。還有兩幅東西對稱的《客仕圖》:東壁圖以3位唐鴻臚寺為前導,引導三位貴賓,由北至南,第1人光頭、濃眉、深目、高鼻、闊嘴,身穿翻領紫袍、腰束帶、蹬黑靴,雙手疊胸前;第2人頭戴羽毛帽,二翎向上,帽前涂紅朱色,有帽帶束于頷下,身穿紅領白袍,衣襟鑲紅邊,寬袖,兩手拱手袖內,腰束白帶,足登黃靴;第3人頭戴皮帽,身穿圓領大灰髦,腿穿皮褲,腰束帶,雙手拱袖中,足登黃皮靴。據《舊唐書》推測,第1人可能是東羅馬的使者,第2人可能是日本或高麗的使者,第3人可能是東北少數民族的使者。總之,東壁《客仕圖》可能是我國東方諸國之外使。西壁圖以6人組成,自南至北,第1人,體形高大,長臉、高鼻、深目、絡腮胡須,頭戴卷沿尖頂氈帽,身穿大翻領窄袖灰色長袍,內著紅襯衣、腰束帶,手持笏板,足登黑長靴;第2人,長臉、大眼、高髻、束發于后腦,圓領、窄袖長袍,額部、面頰、鼻梁、下頷均涂朱紅;第3人,寬圓臉型、穿圓領、窄袖長黃袍,蓄短發于腦后,腰束帶,帶系短刀,拱手持笏,足登黑長靴。據《新唐書》推測,第1人可能是大食國使者,第2人可能是吐蕃使者,第3人可能是高昌國使者。總之,西壁《客仕圖》可能是我國西方諸國之使者。《客仕圖》,亦稱《禮賓圖》,賓主分明,惟妙惟肖,具有真實而濃郁的生活氣息,亦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唐代壁畫藝術的珍品。此外,還有馳名中外的《狩獵出行圖》、《觀鳥撲蟬圖》等唐代名跡。這些《客仕圖》、《狩獵圖》、《撲蟬圖》生動地反映了當時我國和中外之間的友好關系。
章懷太子墓所出土的文物和墓中的壁畫,對研究唐代的社會制度,宮廷生活、葬俗儀禮,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章懷太子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咸陽·秦都咸陽城遺址》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榆林·靖邊縣·統萬城遺址》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