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未央區·大明宮遺址》陜西名勝簡介
在西安市未央區龍首原上,其遺址西墻:南至自強路,北至炕底村;北墻:西自炕底村、東至馬旗寨以南300米;東墻:北自馬旗寨以南300米,南至自強路。南北長2500米,東西寬1500米。
大明宮原系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八年(634年)為其父李淵避暑所建的“永安宮”,宮未成,李淵于貞觀九年夏五月崩,遂改稱為大明宮。唐高宗李治龍朔二年(662年)重新動工,因李治患風痹病,“西內”太極宮潮濕,而繼修大明宮。龍朔三年(663年)減百官一月薪俸,并征收雍、同、岐等十五州民錢,建成此宮,改名蓬萊宮。
據《通鑒輯覽》記載,“龍朔三年春正月,蓬萊宮成。初,隋文帝(楊堅)遷長安城,立宮于西北隅。至是營蓬萊宮于其東北,制度宏壯于舊。門曰丹鳳,殿曰含元,移仗居之,名故宮曰西內,新宮曰東內,亦曰大明宮云”。宮內有門32座,南之丹鳳門為正門,有含元、宣政、紫宸、蓬萊、麟德、三清等24殿,有翔鸞、棲鳳等四閣。此外,還有中書、門下等四省、翰林等十院、弘文等二館以及其他別殿亭觀等三十余所。宮城南北五里,東西三里,周圍十六里(一說周長7.6公里),面積3.75平方公里(一說3.2平方公里),為唐代最壯麗的宮室。其東、西、北三面都有與宮墻平行的“夾城”,皇帝的禁軍多住在夾城內。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改名“含元殿”,咸亨三年又恢復大明宮之名,高宗李治自宮成之年遷駐之后,在230余年間,歷代皇帝皆在此勤政朝會,大明宮一直是唐代全國的政治中心所在。
含元殿為大明宮之正殿,是皇帝舉行重大慶典、朝會、頒詔、閱兵之處。殿堂建在15米高的臺基上,面寬十一間,進深四間,所用皆為“擇一木于千木”的“荊揚之材”,墻為白色,底部繪米紅色邊線,殿頂蓋黑瓦,綠琉璃脊,檐口剪邊,臺基周圍有石欄,刻有螭首飾紋,殿前有長78米的三條龍尾道通下廣場,廣場東西有朝堂(房),大臣或外使在朝見皇帝前,均集合于此等候,由御史引導,列隊踏上龍尾道上殿。岑參《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詩云:
“金闕曉鐘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麟德殿在正殿之西北,是大明宮內規模最大的宮殿,殿堂為前、中、后三殿相連并列,以中殿為主,另有回廊一周,殿左右各有一樓,樓有亭。這三殿相連的形式,在我國古代建筑史上是罕見的。
宮內還有一處宴樂場所,可設宴百官。據史載,唐代宗李豫大歷三年(768年)五月,一次宴會“劍陳鄭神策軍將士三千五百人”,足見殿堂之宏偉。這座宮殿,無論就其風格和氣魄而言,皆超過今日北京故宮之太和殿。
大明宮在我國文明史上有其光輝燦爛的一頁,然而不幸的是,由唐僖宗李儇廣明元年(880年)至唐昭宗李曄天祐元年(904年)的25年之中,遭遇四次兵燹浩劫,或拆或燒,尤其是最后一次,朱溫脅迫昭宗遷都洛陽之時,將煊赫270年之久的大明宮付之一炬,大明宮遂變為廢墟和焦土。所留零星建筑,在唐佑國軍節度使韓建縮建長安城時拆毀,其慘敗景象不言而喻。
大明宮雖不存在,而遺址內的含元殿和其左右的翔鸞、棲鳳兩閣,以及麟德殿、含光殿、蓬萊亭、太液池等遺跡仍很顯著。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于1957年3月,開始對大明宮勘察和發掘,弄清了它的范圍、布局、型制和建筑基址,至上世紀80年代,已探明殿臺亭閣及宮垣宮門等遺址40多處,重點勘掘的有玄武、含耀、右銀臺等門,含元、含光、麟德、三清等殿。大明宮遺址如今已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保護,不少國際友人和學者,到此觀光考察。
大明宮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寶雞·大散關》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西安·雁塔區·大薦福寺和小雁塔》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