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張家界·風(fēng)光一流
張家界地域廣大景區(qū)眾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黃獅寨、金鞭溪、腰子寨、琵琶溪、砂刀溝等。
“不登黃獅寨,枉到張家界”
黃獅寨位于金鞭巖飯店7里處,海拔1200余米,是由無數(shù)懸崖峭壁共同托起的一塊平地,面積20多公頃。遠望山勢若雄獅蹲伏,故名。據(jù)說清末曾于峰頂建廟,廟里的住持姓黃,于是又有名字叫黃氏寨。
黃獅寨地勢高峻,邊緣的絕壁頂端大都懸空伸出數(shù)米,僅有“前卡門”和“后卡門”兩條狹小的通道可供游人上下,曲折盤繞,草深覆路。最窄處的一道山門,僅容兩人摩肩擦背而過。距塔不遠有“望澗石”,一半與山相連,一半懸于空中。
山上多杉、松,鐵干虬枝,盤根錯節(jié)。峰頂較平坦,有數(shù)十畝的云霧茶園。“青巖茗翠”被列為全國名茶,相傳是大明皇帝指定的貢品。葉兒纖纖,白毛茸茸,茶色碧綠,氣味芬芳。另有一種龍蝦茶,按照龍蝦花的形狀制作,外形呈扁條狀,頭大體肥,尾尖而彎曲。沖水時,可見茶條舒展游動的種種姿態(tài),湯色杏黃澄澈,茶味甘甜。
黃獅寨是理想的觀景臺。這里常年云霧迷漫,晴雨無常。登上觀景臺,腳下云涌霧漫,群峰時隱時現(xiàn),如人間天上一般。云消霧散,碧空萬里,便可見峽谷中危峰亂疊,溪水蜿蜒。偶爾還有奇幻無比的佛光。
黃獅寨頂部臺地北端,有一座高300米的石峰與其對峙,叫黑縱垴。它的左側(cè),又有六座橢圓形石柱一字排開,從峽谷拔地而起,高200多米,兩兩相距約300米,仿佛茫茫霧海里砥柱中流的橋墩。其頂點可以連成一座天生拱橋。傳說櫻桃仙子為了與果郎逃避惡人追趕,用神手絹在這里架起一座天橋,他們過橋后,天橋崩塌,于是只剩下現(xiàn)在的幾座橋墩。
距黃獅寨400米處的山道正南,有一塊高百丈,長二百丈的刀削石壁,巍然屹立,突出不凡。壁上草木不生,號稱“銅墻鐵壁”。
山路東南側(cè)有一石峰向正南傾斜,與兩邊石峰拱峙成門,面向正南,這就是“南天門”。高30余米,寬4米,門上雜樹蓬草叢生,枝藤蔓延,如綠色帷幕。右側(cè)有一石柱,高20米,如守門大將。從門內(nèi)仰視可見“一線天”奇觀。前行可見一孤峰,矗立挺拔,高約200余米,上下同圓,聳入云端。此謂“南天一柱”。
去往黃獅寨的路上,有許多絕妙風(fēng)景。公園入口處有“閨門巖”,入閨門,琵琶溪上有亭,沈從文先生手書“展卷”二字。另有“寶匣天書”,一薄一厚兩塊石板重疊一處,酷似未合攏的古代書匣。相傳黃石公于此取出天書,授予張良。前行百米,絕壁之上似有行草依稀可辨,此即“天書”。此外還有定海神針、金龜探海等佳勝絕景。
天然畫廊金鞭溪
“久旱不斷流,久雨水碧綠”,這是對金鞭溪的贊美。金鞭溪發(fā)源于張家界內(nèi)的土地埡,由南向北,沿途匯合琵琶溪、花溪、沙刀溝等,至慈利縣境與索溪相接,經(jīng)“一線天”洞口注入澧水,后歸洞庭湖,全長40多里。溪水蜿蜒曲折,碧綠清澈,宛若一條玉帶,穿行于峰谷之間。兩岸有“天然山水畫廊”之美稱。
穿過閨門巖,沿溪行1里,東岸便是著名的金鞭巖。金鞭巖是群峰之冠,巖高約350米,上小下大,三面如削,棱角分明,呈狹長多棱三角立錐形。每當夕陽西下,金光熠熠,璀璨奪目,如一倒插的金鞭。相傳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得到一根威力無窮的趕山鞭,立意趕山填海。秦始皇一鞭就將偌大的青巖上一分為二,一邊是黃石寨,一邊是腰子寨,中間的鞭痕化成了金鞭溪。這事驚動了龍宮,龍王便派龍女佯與秦始皇成親,新婚之夜,龍女偷換了趕山鞭。第二天秦始皇趕山不動,一氣之下,扔掉鞭子。趕山鞭插在張家界,就是今天的金鞭巖。金鞭巖北側(cè)有一石峰,頂端突出一尖喙狀石嘴,整座石峰宛若一只雙翅微張的雄鷹,守護著金鞭巖,這便是“神鷹護鞭”。
金鞭溪至中段紫草潭豁然開闊,滴綠流翠的溪谷中,山泉匯注其下而成潭。溪中有巨大的紫赤色石板,因溪水常年沖刷,形成寬丈余,長三丈的石槽,上端緊連著一橢圓形石坑,形似葫蘆,面積約100平方米,溪水從葫蘆底部急瀉而下。潭上有天然石板,橫臥成橋,長約3米,寬約2米,橋上刻有“天降十位巨靈,各持金鞭一根,只喝一聲呵喝,紫草潭上橋橫”,落款是“十名石工”。
從紫草潭沿溪而下,遠方峰群間有二石峰相向而立。底部相連,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像一對久別重逢的戀人,奔赴擁抱,共訴別情,這便是“相會巖”,又叫“千里相會”。民間傳說這兩個石人是娥姑和巴郎化成的。
紫草潭下游2里,有跳魚潭,為金鞭溪的又一大奇觀。在紅砂巖的溪床上,由于溪水的長年沖刷,形成了一個長約2米的狹槽,人稱“躍魚門”。槽下20多平方米的橢圓形深潭即是跳魚潭。潭上橫臥著一塊2米多高,可坐十多人的灰褐色石頭,叫“接魚臺”。傳說每到桃汛季節(jié),溪中魚兒便從水簾中躍出,繼而在水上打挺,宛若落英繽紛。此時坐接魚臺上,舉網(wǎng)臨淵,魚兒自會跳入網(wǎng)中。
金鞭溪的終點即是“水繞四門”。過此便是慈利縣的索溪了。此處有四溪匯合,卻未成潭成湖,而是一塊四溪環(huán)繞的臺地,叫止馬塌(紙馬塌),又叫“天子洲”。這里溪谷寬闊,奇峰聚集,其中以御案峰最為壯觀。它的下端為一整體,自下而上300米處化為一組峰林,有的像筆架,有的像硯池,有的像朱筆,有的像簽筒……如巨大的案桌上陳列的許多文具。西北一群石峰,氣勢磅礴,各具情態(tài),被稱為“四十八大將軍巖”。前人把“水繞四門”的形勢,概括為“山止水歸”,意為奇山至此終止,眾水至此匯合。
金鞭溪兩岸還有醉羅漢、劈山救母、綠野仙蹤等佳景,多據(jù)其情狀意趣而命名,且由此敷衍出神奇的故事。
層巖涌塔千峰林 霹靂一聲斷天橋
腰子寨距金鞭巖飯店6公里,西與黃獅寨對峙,北與羊寨并立。海拔1000余米,面積0.5平方公里。邊緣皆為懸空危巖,巖下為深幾百米的山谷。據(jù)方志記載,從前,腰子寨是百姓躲避兵害匪禍之處,當時絕壁無路可攀,上寨要借助繩梯。現(xiàn)已在東南山麓絕壁上新辟了“之”字形石級,從此扶欄而上,可登臨寨頂。
由腰子寨東南端鳥瞰金鞭溪,但見石峰青蔥兀立,以奔突之勢,從溝谷中涌出,狀如塔林。清澈的溪流如一條銀蛇,蠕動于青巖之間,若斷若續(xù),時隱時現(xiàn)。《永定縣志》稱此畫面為“層巖涌塔”。此為腰子寨一大勝景。
密林掩映中,有一座古廟遺址,據(jù)說是紀念南宋末年當?shù)剞r(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向王天子而修的廟宇,名為“接風(fēng)廟”,面積200多平方米,明、清均住有僧侶。歷經(jīng)多年戰(zhàn)火,現(xiàn)在廟已不存,只有斷壁殘垣供后人憑吊。民間也有把接風(fēng)廟叫做“借鳳廟”的,傳說是專為醉叟仙翁而修。
腰子寨正東的山梁絕壁上,天生一個月牙形的門洞,狀如拱橋,人稱“天橋”,高20米,長40米,似一輪弦月。據(jù)說凡間修煉功成的仙人都要經(jīng)這座橋上天,后來霹靂大仙為尋碧瑤公主打斷了這橋上天的那一端,從此上天就不那么容易了。現(xiàn)在從遠處看,被打斷的那一端狀如鷹嘴,離地面2米左右,鷹嘴下面呈45°向內(nèi)斜切至地面。靠近天橋右邊,有座形狀像兔兒的山峰,叫“兔兒望月”,傳說是白兔因癡盼主人歸來化而成石。天橋處于山峰之巔,站立橋頂,東可見寶峰山的廟宇樓閣,南可望朝天觀、三姊妹峰,西可眺黃獅寨風(fēng)貌,北可觀天子山神堂灣和水繞四門的四十八大將軍巖,確是一處極佳的觀景地。
從金鞭巖飯店至腰子寨沿線,還有“秦檜跪靈”、“哼哈二將”、“寶玉哭靈”等。另有丑石、蟒松、箭巖等奇觀。
人間無限情 盡在一溪中
琵琶溪發(fā)源于琵琶界,經(jīng)老磨灣流入金鞭溪,全長4公里。傳說向王天子兵敗后,被困山頭,夜聞如泣如訴的琵琶聲。出營觀看,乃其女至慈含悲弄琴。全軍將士,聞此琵琶,淚落成溪。琵琶溪由此得名。
由老磨灣逆溪前行300米,于翠竹蒼松掩映間有一朱漆彩繪樓亭小橋。一紅凝于萬碧之中,故名“凝碧橋”。從橋之南拾級而上,可觀夫妻巖、箱子巖、兔兒望月、三姊妹峰、朝天觀;沿龍鳳古道而上,有古村落遺址、望郎峰、九重仙閣、鴛鴦井、龍鳳庵等。
從凝碧橋上田家臺,行約1公里,便達觀夫妻巖最佳位置。這是兩座貼身并立的巖峰,稍高的是丈夫,稍低的是妻子。丈夫滿面笑容,深情地注視著妻子;妻子含羞帶喜,嬌媚地依偎在丈夫懷里。巖形神態(tài)逼真,維妙維肖,酷似一對久別重逢的恩愛夫妻在傾訴衷腸。傳說這原是一對年輕貌美、忠貞勤勞的夫妻,雖歷盡磨難,飽經(jīng)滄桑,但始終相愛如初,忠貞不渝。玉帝贊他們是天下夫妻表率要他們立于高山之上,做夫妻榜樣。夫妻巖被尊為“愛神”。當?shù)厝苏f,不甚和睦的夫妻拜了夫妻巖就會和好如初;恩愛夫妻拜了夫妻巖則會更加情深意濃。
在龍鳳古道上眺望,清溪南岸有一峰亭亭而立,如長發(fā)飄動的少女,引頸長望,期盼情郎歸來,故名“望郎峰”。傳說少女日期夜盼望穿了巖壁。前方石壁上的淚眼便是“望穿眼”。這正如當?shù)孛窀杷模骸榜R桑樹兒喲搭燈臺,望郎望穿幾多巖?你三年不回我三年等,你十年不歸我十年待,不逢春雨花不開……”
距望郎峰1里,石壁上有一幅神奇的“仙閣圖”。流痕網(wǎng)結(jié),似實而虛。注目靜觀,仿佛有宮殿樓臺;絕壁邊緣,于綠樹掩映之中,似有幾座吊腳樓。陰雨之日,薄霧籠罩,亭臺樓閣若隱若現(xiàn),如蓬萊仙境;風(fēng)和日麗,則畫中“景物”歷歷可見,且聞琴聲悠揚,仿佛有仙人往來其間。
老磨灣內(nèi)有井曰鴛鴦井。傳說古時有一男一女,大旱之年為尋水同到老磨灣,遇一白發(fā)道長指點得一汪清泉。二人常來此放牧,后結(jié)成夫妻,此井就稱“鴛鴦井”。井水自黃獅寨東麓滲出,終年長流不斷,炎夏涼沁心脾,寒冬溫潤適口。釀灑則香醇,洗衣則亮色,生水泡茶亦色濃味厚。
鴛鴦井西北1公里,有古剎“龍鳳庵”。東北有鳳凰巖,對面有龍頭峰,龍鳳相對,神情逼真。“石壁巍峨,擁有臥龍之勢,山林翡翠,飛來仙鳳之形。”明代于此建庵。正門前為一石塔化香爐,庵內(nèi)有左、右殿,左、右龍門,左、右鳳池及神龜?shù)龋裆写姹淌邏K。
朝天觀位于馬鬃嶺上,海拔1200米,建于絕壁之頂,峭壁之巔,形勢極為險峻。山門有聯(lián)曰:“境似蓬萊霞暉回掛,界連霄漢瑞靄常旋”。入山門為一長廊,向上三個梯臺上,次第排列十三間殿房。正殿供女媧娘娘,左右兩殿分供地母娘娘和云霄娘娘。后殿最高,供奉壓山祖師。當?shù)厝诉€曾將出土的古銅真武像供于觀內(nèi)。此觀始建于漢,重修于清乾隆丙辰年(1736),嘉慶、道光、宣統(tǒng)年間多次修葺。因?qū)以庾儊y,現(xiàn)只存斷壁殘垣。從遺址及存留的石碑浮雕可推知殿閣當年規(guī)模之宏偉,制作之精湛。關(guān)于朝天觀,民間傳說曾有蜈蚣精住在下面洞里,后仙人用“火心磚”將其治服,并修“朝天觀”以鎮(zhèn)之。據(jù)說在觀后山門處的石隙間,至今還可見火心磚燃燒噴涌的騰騰熱氣。朝天觀東南有三姊妹峰,記載著三位仙女偷游紅塵,尋找幸福,嫁與馬鬃嶺上勤勞孝順的三兄弟的故事。
絕景妙趣砂刀溝
砂刀溝發(fā)源于袁家界,由西北流向東南,在紫草潭以上10余米流入金鞭溪,全長5公里。溝內(nèi)石壁陡峭,怪石嶙峋;林木茂盛,古藤蔓延,亦常有珍禽異獸出沒林間。沿溪有百鳥樂園、自生天橋、塔峰奇觀、五將拜帥、小天門、烏龍洞、天懸白練等奇景。
沿溪水向北,空心潭為第一景。泉水于紅白相間的亂石間奔突碰撞,叮咚作響。過潭,群峰四合,成桶狀地形。桶底約1000平方米,苔青草綠,四季春色。從桶底往上看,峰立如塔,其中一峰傾斜達15度,望之搖搖欲倒,人稱“石峰斜塔”。從此前行,在一河谷盆地中又見五座石峰,面向一巨峰,依次排列,名曰“五將拜帥”。帥為佘太君,五將為楊門五女杰。再往北,有小天門嵌于一峰石壁之上,從此可西登黃獅寨、月亮埡,北達袁家界、天子山。
從小天門前行里許,有“百鳥樂園”。這里是一“U”型大山坳,面積數(shù)十畝。背倚袁家界,面臨黃獅寨。谷底四周,峰障如屏,溝谷曲折,故寒風(fēng)難進。冬季外面寒風(fēng)刺骨,白雪皚皚,谷內(nèi)卻花鮮草綠,溫暖如春。每年冬至前后,各種侯鳥聚集于此,立春后方才散去。這里有各種山鳥,如巖雞、錦雞、角雉、相思鳥、白頭翁、畫眉、黃鸝等。
百鳥樂園以上有一飛瀑,從袁家界猴兒洞流出,高200多米,宛若天空懸下的一條白練。瀑下有潭,霧靄蒙蒙。雨過初晴,可見彩虹。瀑布風(fēng)采因時而異。大旱時節(jié),石壁之上只有淺棕色流痕;平日則細水輕霧,陽光下水光閃射;多雨季節(jié),如白龍咆哮而下,聲震山谷。
砂刀溝的又一絕景是袁家界中坪的自生天橋,它懸空鑲嵌于兩峰之間,橋高350多米,拱跨徑50多米,橋頭的巖縫中有青松傲立,俯視橋下巖壑深谷,令人不寒而栗。傳說此橋是仙女為搭救向王天子以彩帶架成,故又名“天子橋”。
袁家界中坪、后坪交界處的石灰?guī)r溶洞,古奇、瑰麗、神秘,有烏龍洞、夾人洞等。洞內(nèi)石柱、石幔、石瀑、石花,千姿百態(tài),琳瑯滿目。砂刀溝一線的奇峰異景還有仙翁覓獅、石蛙探幽、雙龜?shù)翘斓龋砸云湫螤钭藨B(tài)命名,細細琢磨,果然情趣無窮,妙不可言。
上一篇:茫茫高原雪·西寧之旅·青海湖·青色的湖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京·高墻深池帝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