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京·燕京八景
金中都水陸交通發達,物資豐盛,人口輻集,是北方一大樞紐之地。中都城不僅有巍峨的皇宮,還有風景優美的離宮別苑、園林勝地,其中燕京八景最為人們傳頌,它們是太液秋風、瓊島春蔭、道陵夕照(金臺夕照)、薊門飛雨(薊門煙樹)、西山積雪(西山晴雪)、玉泉垂虹(玉泉趵突)、居庸疊翠、盧溝曉月。燕京八景也稱燕臺八景、燕山八景、京畿八景等。
“八景”一說,據說最早源于宋代哲宗時進士出身的畫家宋迪。他曾以瀟湘風景為素材創作了《平沙落雁》、《遠浦帆歸》、《瀟湘夜雨》、《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煙寺晚鐘》、《漁村落照》八幅山水畫,被稱為“瀟湘八景”,后來名勝之地也多用四言句來列稱其景物為八景。
“燕京八景”的說法始于金章宗明昌年間的《明昌遺事》,元初文人雅士開始用古風詩和小曲歌詠八景,到了明代,“燕京八景”又成了翰林院的文人學士吟詠的重要題目,但這八景的名字前后有所變化,直到乾隆欽定才正式確定下來,并立碑以志。
京畿絕勝處
居庸疊翠。此景在北京昌平縣四橋子村南,距北京市區50多公里,即古長城居庸關。居庸關兩旁高山屹立,翠障如屏,中間就是關溝,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發生過許多次有名的戰役。山巒間花木郁茂蔥蘢,碧波翠浪,金章宗時即將此欽定為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親筆題“居庸疊翠”四字,刻碑立于城關東南。現僅余碑座。有詩贊曰:“九關第一數居庸,重疊峰巒杳靄中。”
玉泉趵突。在北京海淀區玉泉山。泉水晶瑩如玉,因稱山為玉泉。山中泉水豐沛,最大一組在山之西南麓,自泉眼涌出的水柱高達尺許,能與濟南趵突泉媲美,乾隆時定名為“玉泉趵突”。
薊門煙樹。在今海淀區東升鄉黃亭子村元大都西土城。元大都城墻是土筑草苫,城外多樹木,云煙籠罩,景象壯觀,時人稱“薊門飛雨”,明時始稱“薊門煙樹”。乾隆十五年(1750)在土城上建石碑一座,碑高3米,寬0.8米,厚0.25米。原碑在黃亭中,1900年黃亭被毀,石碑始露在外。碑陽是乾隆所書“薊門煙樹”,碑陰是乾隆御詩。這“薊門煙樹”之名出自唐詩。唐李益《秦城》詩:“惆悵秦城送獨歸,薊門煙樹遠依依。秋空莫射南天雁,縱遣乘春更北飛。”此景最是蒼蒼茫茫,大有離人情懷。
西山晴雪。在北京西山香山。香山因主峰頂有兩塊巨石形如香爐而得名,主峰又稱香爐峰,因山勢陡峭,俗稱鬼見愁。香山半山腰有一座梯云山館,山館往上,有乾隆御制“西山晴雪”碑。這里是一段開闊地帶,冬天大雪初晴,銀裝素裹,玉砌冰削,煞是好看,故稱“西山晴雪”。又有人說,香山有春花、秋葉、冬雪、夏松四景,而“西山晴雪”偏屬春景。據說西山晴雪碑南側朝陽洞附近當年種植有許多山桃樹、山杏樹,一直到半山亭。此處向陽背陰,早春山桃山杏最早綻開花蕾,漫山遍野桃杏撒白,猶如漫天飛雪,故稱“西山晴雪”。有明王衡之語為證:“香山杏樹可十萬株,此香山之第一勝處也。”春天“上下皆漫漫遙白”。《帝京景物略》說:“香山,杏花香,香山也。香山士女,時節辟游,而杏花天,十里一紅白,游人鼻無他馥,經芯飛白之旬。”有詩贊曰:“花如春后薄,雪鬖鬖滿野。”“晴雪”原來指花景。然則香山冬雪又何嘗不是一景呢?
風景宮苑間
太液秋風。太液池是封建時代北海、中海、南海的統稱,也叫西海子或西苑,是皇家禁苑;明以后又稱前三海,水面共有近一千畝。
“太液秋風”是乾隆十六年欽定燕京八景之一,元時稱“太液秋波”,明時稱“太液晴波”。乾隆親題“太液秋風”碑立于中海東岸水云榭中,指太液池水在秋日晴空下,輕風微拂,波瀾搖動,澄明可愛之狀。水云榭始建于康熙年間,如出水芙蓉凌波水上。康熙專門賦《水云榭聞梵聲詩》一首:“水榭圍遮集翠臺,熏風扶處午云開;忽聞梵誦驚殘夢,疑是金繩覺路來。”乾隆和一首“云無心出岫,水不舍長流;云水相連處,蒼茫數點鷗。坐席生煙云,石欄俯秋水;空明是我心,何如漆園吏”,表達了這位風流倜儻天子面對“太液晴波”的不盡情思。
瓊島春蔭。北海公園瓊華島,金名瓊華,元為萬壽山,清順治于山頂建白塔,又稱白塔山。瓊華島是元代北京改建時的中心。島上林木蒼翠,精美的建筑都在林木掩映中,南面有永安寺等,西面有悅心殿、閱古樓等,島東建筑不多,但松柏參天,饒有意趣。乾隆觸景生情,御書“瓊島春蔭”,立碑于綠蔭深處,碑陰刻乾隆吟此景的詩句。
一月萬種情
盧溝曉月。盧溝橋曾是由南進京的交通要道。兩岸有很多旅舍驛館,行人總是雞鳴即登程,此時天色初曙,野曠天低,更顯月色疏朗。月景隨人心境,如若春風得意,自然精神為之一振;倘是落第舉子、貶謫官吏、折本商人,望苦旅歸程,對此京城曉月,心中當別是一番滋味兒。金章宗曾為此景題字,乾隆帝重題之“蘆溝曉月”碑,至今仍立在宛平鎮蘆溝橋頭。乾隆有詩詠此:“車馳馬聚長安道,何限低回旅宦情。”乾隆題碑還有一個傳說。蘆溝橋修好后,這里的月亮比別處要出得早。別處初一、初二才看見一點月牙兒,這里卻三十晚上就能看見東南方向有一彎明月,大年三十,那彎明月將橋照得通亮。可只有十五歲以下童男童女,還有大命之人才看得見這彎月。乾隆聽說此事,心想自己還不是大命之人嗎?也要去瞧瞧。便帶著一群人去看,他看了半天,也沒瞧見月亮,又不便說破,仍故作欣賞的樣子往東南看,看來看去便真覺有月了,于是要作詩。但作來作去總不如意,這時,一個翰林吟道:“霜落桑干水未枯,曉空云盡月輪孤。一林燈影稀還見,十里川光淡欲無。”乾隆就題了“蘆溝曉月”。
誰人更掃黃金臺
金臺夕照。黃金臺故事源出燕昭王招賢。《戰國策·燕策》載:郭隗對燕昭王講了千金市骨故事后說:“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豈遠千里哉?”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燕王曾為郭隗筑臺,稱賢士臺;太子丹也曾筑黃金臺招賢,后人仿此筑黃金臺。北京黃金臺在何處,眾說紛紜。明蔣一葵《長安客話》說:黃金臺“出朝陽門,循濠而南,至東南角,巋然一土阜是也”。元代在今白紙坊建過黃金臺。前門外曉市大街路北有“金臺書院”。明初在左安門附近有一夕照寺,于謙曾應寺僧普朗之請為其師古拙俊禪師《中塔圖》題詞。夕照寺有一土阜高5丈,清人吳長無《宸垣識略》記:“夕照寺在萬柳堂西北,有‘金臺夕照’,此寺之所由名也。”朝陽門外紅廟北有金臺路。永定門外東南3里也曾有“金臺夕照”并有御書亭。現日壇公園以東光華染織廠附近有個地方叫苗家地,乾隆御碑“金臺夕照”在此被發現。到處都有黃金臺,足見人們比附之心之熾。《天府廣記》有詩詠道:“山色微茫映古臺,平原千里夕陽開。誰知碧草遺基在,曾見黃金國土來。樹繞河流天外去,鳥翻云影日邊回。清時自重非熊叟,不獨奇謀得俊才。”
白羊銀錠
古燕京八景外,還有“西便白羊”、“銀錠觀山”二景。
馬芷祥《北平指南》說:“西便門外城濠左側,向有白石數十,長各三尺四尺不等,星羅棋布,隨河堤上下分布之,年代既久,人于里許望之,如白羊,其狀或立或臥,與真羊無異,故稱西便白羊。”
西便白羊也有一個故事:魯班知道北京正在修城墻,便帶兒子和徒弟趙喜來幫忙,他們發現城門腳下的白玉石、城門里墁“海墁”的豆渣石都沒著落,就在北京周圍尋找,找到西南方向的琉璃河,魯班一眼就看到河邊的豆渣石和河底的白玉石,打算把石頭運到城里去。徒弟趙喜心眼多,他提出運豆渣石,讓魯班兒子運白玉石。魯班便將白玉石變成綿羊,豆渣石變成牛,并囑咐兩個年輕人,必須在天亮前運到,因為只要一聽到雞叫,石頭就回復原形走不動了。趙喜趕的牛走得快,先到了北京城;魯班兒子趕的羊走得也不慢,四更天走到西便門。可趙喜要搶功,便學雞叫,引得公雞都打鳴,綿羊就變成白石頭,再也沒法走了。于是就留下這“西便白羊”一景。
銀錠觀山是指在銀錠橋頭向西望,可見西山勝景。那時空氣清朗,此說不虛。《帝京雜詠》描寫道:“銀錠橋連響閘橋,湖光山色隱迢迢。碧峰一寺夕陽下,月光荷花通海潮。”銀錠橋是白石砌成,為南北向單孔小橋,因其狀似銀錠,故名。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河水大多自西北流向東南,但也有由東南流向西北的,在銀錠橋便有這奇觀,人說“銀錠觀山水倒流”。后海水通過銀錠橋由前海倒流而入,這是因為后海明顯比前海地勢低,西玉橋和后門橋處各有一水閘,只要兩閘關閉,前海水無路可通,就必經銀錠橋倒流入后海了。銀錠橋還與辛亥時期反清英雄喻培倫名字相連。喻培倫是四川同盟會會員,曾與黃復興等在北京琉璃廠火神廟夾道開了個守真照相館,作為秘密機關,同時在宣武門鴻太永鐵鋪制造彈殼,制做炸彈。載灃每日必經銀錠橋上過,1910年3月31日夜,喻培倫等人在銀錠橋下埋炸彈,可是,沒想到白日目測不準,電線短了幾尺,只得暫時離去。第二天炸彈被起出,清政府即開始大肆搜捕,黃復興被捕,喻培倫因去了日本僥幸得脫。一年后,在廣州起義時,喻奮勇當先,用一筐炸藥開路,所向披靡,但終因寡不敵眾被俘,犧牲前高呼:“學說是殺不了的,革命尤其殺不了!”孫中山革命政府追贈他“大將軍”職。
上一篇:朗朗齊魯月·曲阜之旅·孔府·煌煌“天下第一家”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獨秀峰·獨秀峰探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