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廬山之旅·廬山·廬山瀑布詩文多
廬山山勢突兀,斷崖絕壁間多瀑布,除著名的秀峰(開先寺)、三疊泉、香爐峰瀑布外,還有玉簾瀑、黃龍潭和烏龍潭瀑布、石門澗瀑布、谷簾泉瀑布、王家坡雙瀑等。
廬山一絕
石門澗瀑布是最早載入史冊的廬山飛瀑。《后漢書·地理志》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余仞,有瀑布焉。”東晉山水詩人謝靈運曾在此筑“石門精舍”。石門由天池山與鐵船峰二峰構成,一瀑從石門飛落,絕壁千仞,水聲如急鼓奔雷,聲震十余里。徐霞客當年由西麓上廬山,從幾乎垂直的懸崖絕壁“百丈梯”,手攀青藤,腳踏石隙,緣崖貼壁,登上此山。大天池、龍首崖均在附近。元好問《石門》詩曰:“兩崖橫絕倚山根,草徑低迷未可分。潭影乍從明處見,竹香偏向靜中聞。石林萬古不知暑,茅屋四鄰惟有云,曳杖行歌羨樵叟,此生何計得隨君。”
王家坡雙瀑由牯嶺可去,經小天池東下五華里再折向北里許即到。此瀑勢若二龍吐珠,雙龍自天而降,崩云裂石,聲如雷霆,響徹山崖。其上有碧龍潭,可游泳,游人擊水潭中,欣賞周圍各種怪石,別有一番情趣。
烏龍潭瀑布在大天池下,兩山之中一線深澗,水從巨石上分六股傾瀉。黃龍潭瀑布即在附近,潭深瀑涌,此處多彩色蝴蝶和水鳥,別有特色。
廬山瀑布成為廬山一絕,與泰山青松、黃山云海、華山摩嶺、峨嵋古寺并稱于世。但因水源有限,其氣勢比不上黃果樹大瀑布,甚至也不如雁蕩山的大龍湫瀑布。但其名氣卻遠在它們之上,其重要原因即在于歷代名人對廬山瀑布的題詠很多,尤其是李白詩句的巨大影響。
李白詠秀峰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只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即寫出廬山瀑布的神韻,給人以極大的審美享受:
《廬山瀑布詩文多》古詩句出處:日照香爐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寫的是廬山的秀峰瀑布(亦稱開先瀑布)。秀峰含香爐峰、雙劍峰、文殊峰、鶴鳴峰等,奇峰競秀,故名秀峰。人們常說:“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這秀峰是南唐中主李璟年幼時的讀書之處,后以其書堂建寺,名開先寺,為廬山“五大叢林”之冠。康熙曾賜《般若心經》一部,并書“秀峰寺”,從此改名。開先瀑布自鶴鳴、雙劍峰間瀉下,分為東西二瀑。秀峰西瀑在(黃巖瀑)枯水季節只如一絲細線,但在山雨之后,水旺之時則氣勢雄偉,如李白所描寫的一般。秀峰西瀑與東瀑(馬尾瀑)匯合后注入青玉峽龍潭,氣勢亦頗壯觀,明代李夢陽詩曰:“瀑布半天外,飛響落人間。莫言此潭小,搖動匡廬山。”米芾詩曰:“度峽捫青玉,臨深坐綠苔。水從雙劍下,山挾兩龍來。春暖花驚雪,林空石迸雷。塵纓聊此濯,卻去首重回。”
銀河倒掛三疊泉
三疊泉瀑布,是廬山第一大瀑布,李白亦有題詠。
安史之亂時(756),李白在廬山避亂半年,隱居于三疊泉旁九疊屏的太白書堂。當年冬,永王李璘引兵勤王路過九江時,召李白為幕府,但不久在內戰中肅宗以謀反罪殺永王,并將李白逮捕下獄。一年后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760年李白最后一次上廬山,寫下了著名的“廬山謠”,詩中所寫“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都是寫的廬山飛瀑。其中“三石梁”即三疊泉瀑布,在五老峰東北三公里的深山峽谷中,是青蓮澗的下源,也叫三級泉、水簾泉,因第四紀冰川形成的三級臺階(學名“冰階”),使五老峰、大月山等處的溪水由此形成三級瀑布,落差共一二百米,第一疊最長,第二疊次之,第三疊最短,“上級如飄雪拖練,中級如碎玉摧冰,下級如飛龍走潭”(《紀游集》)。
相傳此瀑布在宋代才被一樵者發現,當時朱熹正在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聽說三疊泉奇景,夢寐不忘,但因年老多病,山深路險,不能前去觀光,只好請人畫來欣賞,感嘆道:“未能一游以快心目。”后有“未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青蓮澗全長三里,澗中河床陡峭、怪石不絕。出青蓮澗河谷有觀瀑亭、六合亭,可俯視三疊泉。從鐵壁峰仰視三疊泉,則更為壯觀。后人寫三疊泉的詩文甚多,明王世懋《三疊泉瀑布》云:“兩崖鐵色壁立數百千丈,峽水森束轉急,仰視不寒而栗。……三疊泉從山南最高處,冉冉盤空而降,初級如云如絮,噴薄吞吐,流注大盤石上。水石沖激,乃始瀠洄作態,珠進玉碎。復注二級石上,匯為巨流,懸崖直下龍潭。飄者如雪,斷者如霧,綴者如旒,掛者如簾,散入山足,森然四垂;涌若沸湯,奔若跳鷺。其聲則蘊隆之候,風掀電馳,霆震四擊,轟轟不絕,又如昆陽、巨鹿之戰,萬人鳴鼓,瓦缶相應,真天下第一偉觀也。”
江西廬山黃巖瀑布
石壁白鵝
玉簾瀑在金輪峰下,瀑布從40米高的懸崖飛落而下,瀉入深潭之中,狀若玉簾,故名。泉旁有“玉簾”、“玉柱撐天”等石刻。旁有石洞,俗稱“羲之洞”。因此處曾為王羲之故宅,其遺跡甚多。羲之洞內有亂石,可坐可臥。洞外有石屋殘垣和石拱橋,傳為王羲之平時起居之所。東二里處有一池,池邊石上刻著“羲之鵝池”四字,傳說王羲之喜鵝,曾在池中養鵝以練“鵝”字。據說道士陸修靜曾用白鵝換得王羲之為他抄寫《黃庭經》。這些白鵝養在玉簾泉邊的“春鵝池”中,王羲之日夜觀察其神態,在泉邊石壁上寫成一個大“鵝”字。有一次玉簾泉發了大水,山洪把“鵝”字沖刷掉一半,那半個鵝字竟成活鵝浮游于水面。據說如今石壁上的“鵝”字有一半是黃山谷后來補上的,字補得天衣無縫,足見他書法之妙。
另有說,王羲之刻苦練字,寫的“鵝”字出神入化,價值連城,一天一老婦病死,家貧無錢收殮,王羲之即給他兒子一張“鵝”字,要他去當鋪當100兩銀子。當鋪老板有眼不識泰山,不肯收,帳房先生一看是王羲之的真跡,就勸老板收下,老板出了50兩銀子收下了。不久,當鋪失火,火光中飛出一只大白鵝,撲打著翅膀,幾下子就把大火搧滅了,老板才知這個“鵝”字真是一寶。再看那大白鵝已展翅飛去。待他要追時,帳房先生說:“誰叫你當初只肯出一半價錢的,如今哪里能收回來?”那鵝飛回了玉簾泉,落在石壁上,就是我們看到的那個鵝字。傳說每到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這大白鵝就會飛下池中,遨游戲水。
池邊石刻甚多,著名者有宋黃山谷手書“石鏡溪”,陳立書“歸宗”、“金輪峰”、“山水”,明朱端書“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川南之旅·蜀南竹海·幽篁如海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贛東之旅·龍虎山·張天師傳道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