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張家口之旅·涿鹿古城·“千古文明開涿鹿”
涿鹿古城亦稱軒轅黃帝城,位于今涿鹿縣城東南40公里的礬山鎮西,南靠三堡村,西鄰古城村,北與五堡村相望,東鄰古城水庫,呈正方形,南北長約800米,東西長約500米,城墻底寬10米,上寬2.5米。《中國上古史演義》稱:“千古文明開涿鹿。”這話不是沒有根據的。《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而邑于涿鹿之阿”。黃帝在涿鹿活動的記述,廣見于古籍之中。古往今來,這里游人如織。唐代詩人胡曾、陳子昂,宋代文天祥等都曾前來瞻仰、憑吊,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詩章。胡曾《涿鹿山》云:“涿鹿茫茫百草秋,軒轅曾此破蚩尤,丹霞遙映山前水,疑是成川血淌流。”文天祥《瞻涿鹿郡》云:“我瞻涿鹿郡,古來戰蚩尤。黃帝立此極,玉帛朝諸侯。”近人孫中山亦曾吟道:“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相傳,大約在五千年以前,我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黃帝本姓公孫,生于魯,因長居姬水,改為姓姬,名號軒轅,是傳說中最有名的一大部落——黃帝族部落的首領。黃帝族最早在我國西北部(黃河流域河套地區)的姬水附近過著棲止不定的游牧生活,后來因為黃河泛濫,逐漸東遷,最后沿著現今的桑干河來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懷來一帶)定居,開始發展畜牧和農業,逐漸興盛起來,據史書記載,唐堯、虞舜是黃帝的后代;夏、商、周等歷代國君以其世系上推,也是黃帝的后裔。他們都“覲祭黃帝”,在涿鹿的“橋山”曾建有“黃帝廟”;在歷山、釜山又建有帝堯、帝舜廟。我國的歷代皇帝,不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要不遠千里,親自帶文武大臣“幸涿鹿,以太牢(即用豬、牛、羊)祀黃帝、帝堯、帝舜廟”。來時還先駕臨“溫泉宮”(今涿鹿溫泉屯),在“其水極熱,能醫百病”的溫泉里洗濯一番,然后徒步登山祀廟。
黃帝戰蚩尤
涿鹿古城南面1.5公里處有個龍王堂村,傳為上古時的蚩尤城;村西山坡上有蚩尤寨,寨分南、北、中,犄角互恃,毗連相護。傳說當年此地為黃帝破蚩尤的主戰場。
相傳,蚩尤是南方九黎族首領,牛身子,人腦袋,力大無比,爭勝好強,性情又特別兇悍,哪個族人如果不服他支使,或惹他生氣,他就活活地把這個人燒死吃掉,全九黎族的人都害怕他。為躲避蚩尤,就仨一群、倆一伙地不斷逃進深山野谷。蚩尤眼見自己的族人越來越少,為了壯大力量,擴充勢力,就帶領著一撥親信去攻打北方的民族首領黃帝。黃帝擁有熊、羆、貔、貅、貙、虎、豹七支部隊,作戰勇敢,但沒有陣法,仗打了三年多,分不出輸贏勝負。那時候,天上有個西王母,專管人間不平事,她得知蚩尤在人間作亂,就派九天玄女攜帶兵書戰策下凡幫助黃帝打蚩尤。黃帝在九天玄女的授意下,建立了一個方圓數百畝大的練兵場,日夜調兵布陣,很快練成了“一字長蛇”、“二龍出水”、“三方鼎足”、“四壁合圍”、“六合定中”、“星斗七旗”、“金鎖八卦”、“九天轟雷”、“十面埋伏”等十多種陣法,并用石灰摻合黃土燒制出了許多拳頭大小、非常堅硬的“飛手鐵蛋”以作武器,最后終于消滅了蚩尤。
黃帝蚩尤之戰,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事件。自此,華夏民族逐漸定居,墾田種谷,開始有了農業生產;以玉(堅石)作兵器,造舟車弓矢等,生產交通工具有了較大的改進。據說又有黃帝令羲和占日、常羲占月、臾區占星氣,于是有了原始的天文學;令蒼頡為“史官”造文字,大撓作干支,于是有了最初的文字和歷法;令伶倫制樂器開始有了音樂的最初創作。黃帝的元妃(正妻)嫘祖還養蠶、繅絲、織帛、染制五色衣裳,使我們的祖先脫掉了樹葉獸皮。此外,黃帝時代還開始建造“宮室”,使我國有了原始的建筑藝術。至于“黃帝問醫于歧伯,作素問”八十一篇,稱為《黃帝內經》,雖明顯是后人假黃帝與歧伯之名而作問答式的醫學著作,那時的醫學不可能達到那樣豐富和完善的程度,但至少從那時候起,在“神農嘗百草”的基礎上,對醫藥學開始了一些探索。
金馬駒人濯龍池
黃帝泉,又名“濯龍池”,位于黃帝城東500米處,因黃帝常在此泉“濯浴龍體”而得名。此泉系地下1700米至5000米的深層水,冬不結冰,夏不生腐,久旱而不竭。傳說當年黃帝和蚩尤打仗時,累了,用泉水洗洗身子,身子立刻就長勁。在泉中泡泡,便立刻頭腦清楚,能想出打敗蚩尤的辦法。后來黃帝下世,泉中出了個金馬駒,每年春天,麥苗泛青的時候,一到半夜,它就跑出來,到處亂竄,踩了哪塊地,哪塊地的麥就發旺;吃了哪塊地的苗,哪塊地的麥準豐收。如果哪個人的心眼好,做積德事,這金馬駒還給你往麥地里撒尿,這家就要發大財。人們說,這金馬駒就是當年黃帝乘坐的寶馬,黃帝死后,它成了仙,住到黃帝經常洗身子的泉里,為天下人辦好事兒。不知過了多少年,有兩個貪心的盜寶人,要把金馬駒據為己有,這金馬駒便跳進水中再也沒露面,只剩下一潭清水。水挺甜,用它澆地,莊稼長;用它做飯,飯菜香;用它洗臉,臉蛋光。人們懷念黃帝和金馬駒,就把這泉取名“黃帝泉”。
嫘祖養蠶
涿鹿縣境內的桑干河邊,有一村名“桑園”,距黃帝城十多里。此處傳為嫘祖發現蠶和教人養蠶之所。
相傳黃帝戰敗蚩尤之后,為了黎民百姓生活飽暖,就與其元妃嫘祖到處奔走,勸導人們墾田種谷,草野放牧。一日中午,他們走到黃帝城外十多里地的一個村邊,因天氣太熱而在一棵桑樹下歇息乘涼。不料樹上掉下來一條蟲子,落在黃帝頭上。嫘祖忙用柴棍兒撥拉下來,見它一曲一伸不停蠕動,嘴里不斷吐出一縷縷白色的細絲兒。黃帝忙說:這是一條益蟲,它吐出的絲兒可織布做衣。嫘祖也說: “對,應該大量繁養。”可是,這種蟲吃什么呢?嫘祖四下看了看,心想:它是從桑樹上掉下來的,可能吃的是桑葉。想到這里,就從樹上采了片葉子,把小蟲兒放在上邊,果然見它“沙沙沙”地咬個不停。于是,黃帝和嫘祖捉了一些這樣的白蟲,又采了一些桑葉,兜著帶回城里。以后,小白蟲繁殖的數量不斷擴大,吐的絲堆成小山似的,嫘祖用來織成了油光發亮的布。當時造字的蒼頡為這種吐絲的小蟲兒起名叫做“蠶”,把用蠶絲織成的布叫做“錦”。嫘祖用“錦”為黃帝裁制了一件袍子,人們見了無不羨慕稱贊。從此,大家都爭著養起蠶來。
黃帝崩,葬橋山
橋山,俗名“透窟窿山”,海拔918米,位于河北省涿鹿縣城東南20公里處。以山頂有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橋而得名。史載“黃帝崩、葬橋山”,即指此處,現存有黃帝廟遺址。相傳早先這兒沒有山,大道平坦,南北暢行。軒轅治世,教人們“日出而作,日中而市,日落而息”。人們趕集上市、做買賣、種田、打柴、牧牲畜都從這兒經過。蚩尤跟黃帝交兵打仗,為給黃帝人馬攻守進退設障礙,就在這個地方挖了一條又寬又深的大溝,人稱“蚩尤溝”。從此南北交通被截斷。軒轅黃帝滅蚩尤,定都涿鹿城以后,出游巡視天下,看到這里的人們由于深溝擋路,交通阻隔,給生產和生活帶來極大困難,就帶領這一帶百姓在深溝上面建造了一座大石橋。他仙逝之后,人們感謝其治世恩德,就把他安葬在這里,并修廟宇四時供奉。廟宇修成后,連橋帶廟一日三尺,三日一丈地漸漸長高起來,最后長得挨天插云,竟變成了一座高山,即如今的“橋山”。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青城山之旅·都江堰·“創開天府”
下一篇:厚厚三晉土·晉中之旅·晉祠·“宋殿唐碑競煒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