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青城山之旅·都江堰·“創開天府”
都江堰歷史上稱謂甚多,宋時始有都江之說。都江堰位于灌縣城西岷江上,是戰國秦昭王時蜀郡郡守李冰在古蜀王杜宇之丞相鱉靈“決玉壘以除水害”、“東別為沱”的治水經驗基礎上,率眾興建的一項名聞中外的水利工程。渠首工程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部分組成。魚嘴為魚口形分水堤,將岷江水“中分為二”。右為岷江正流;左側內江流進寶瓶口,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位于二者之間的飛沙堰,調節由魚嘴來的水流量,用于泄洪和排沙。這一工程“引水以灌田,分洪以減災”,又利于水運,使川西平原千百年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益州記》)。從此“創開天府”,沃野千里。至今整個灌區已達二十七個縣市,農田860多萬畝。其設計之精巧,令人驚異。
都江堰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游人至此,莫不贊嘆。南宋陸游曾吟道:“決江一支溉數州,至今禾黍連云種。”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也感嘆道:“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恢拓禹功名父子”
《尚書·禹貢》載:“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導江即今都江堰市。司馬遷《史記·夏本紀》也有同樣的記載。許慎《說文》云:“沱,江別流也。出岷山,東別為沱。”晉代郭景純《江賦》云:“玉壘作東別之標。”這些史書都鮮明地指出沱江和寶瓶是大禹治水時開鑿的。揚雄《蜀都賦》、《蜀王本紀》、常璩《華陽國志》、酈道元《水經注》等又認為是蜀相鱉靈開鑿的。至今史家尚無定論。總之,李冰的確吸取了前人治水的經驗,故二王廟里才有這樣的楹聯:“恢拓禹功名父子;創開天府古神仙。”
相傳李冰上任后,聽說成都附近的江神年年娶新婦,遂把自己的兩個女兒打扮起來,準備送給江神,但江神毫無動靜。李冰大怒,奮力拼殺,終于殺死江神所變的蒼牛。后置三石人在江心,與江神定約:水枯不能過石人腳背,水漲不能沒石人肩頭。李冰還刻了五個石牛為自己的化身,沿江放置鎮守。今成都西門外有犀浦鎮,古曾為犀浦縣,相傳李冰所刻石牛即置于此。舊時我國各地有在堤壩上置石犀或石牛的習俗,亦源于此。杜甫有句:“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中。”
都江堰修成后,堰頭曾多次遷移,其中規模最大的當屬五代前蜀武成三年一次,相傳此舉亦為李冰所為。一年夏季,洪水暴漲,百姓欲奮力以救,但見京江下游幾百丈外的河心,已奇跡般地用沙石壘起一道新堰。人們知道此定是神人所助,就到李冰祠求問,只見李冰神像身上和旁邊的旗幟都是濕漉漉的,眾人方醒,叩謝李冰大人。
又傳古時岷江中孽龍為害。李冰之子二郎帶領梅山七圣去降龍。一場惡斗下來,七圣和獵狗哮天犬全部戰死,孽龍也身負重傷南逃。二郎追到青城山,不見孽龍蹤影,坐在一塊大石上歇息后,到路邊草屋向一老婆婆尋食。不久,化為人形的孽龍也來此乞食。老婆婆端出面條,孽龍吞下肚后,面條變成帶鐵鉤的鎖鏈,將它鎖住,使它束手被擒。至今青城山下有印臀跡的巨石和“滾龍槽”,即為二郎當年歇息和擒龍之處。
二郎欲殺龍報仇,百姓勸說道:“殺不得啊!殺了誰來涌水灌田呢?”于是,二郎把它鎖在寶瓶旁邊離堆下的深潭中,讓它春天涌水灌溉,以安民生。
后世崇祀說川主
歷代封建統治者都冊封李冰父子,始稱“昭應公”,而后封王。《蜀典》曰:“今蜀人皆呼李冰為川主,顏其廟曰川主廟。”因此,祭祀李冰父子的活動,歷來非常隆重。唐“春秋設斗戲”,宋中期始每年春秋二祭。民國以來,官祭一般以清明“舉行開水典禮”致祭。近年又在恢復開水典禮的基礎上設置了清明放水節祭祀活動。
二王廟在灌縣城西2華里的岷江東岸玉壘山麓。古為紀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齊建武(494—498)時改祀李冰父子,名崇德祠。宋以后歷代朝廷敕封李冰父子為王,清時遂易今名。廟中多楹聯,李冰殿有聯“六字炳千秋,十四縣民命食天,盡是此公賜予;萬流歸一江,八百里青城沃野,都從太守得來”。
位于灌縣離堆公園北端的伏龍觀,原名“范賢祠”,始建于晉,為紀念三國時西蜀賢士范長生的祀祠。北宋初年,根據李冰、二郎在此“降伏孽龍而治水患”的傳說,改建為伏龍觀。現存伏龍觀為清代重修。
伏龍觀是歷代文人名士喜游之地。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在這里寫下了《神君歌》、《視筑堤》、《伏龍祠觀孫太古畫英惠王像》等詩篇。相傳,蜀州(今四川崇慶縣)通判陸游訪伏龍觀,擺下文房四寶描摹孫太古的李冰畫像。忽然殿外飛來一只仙鶴,銜起詩人畫稿騰空而去。隨之,李冰架百丈鯨鯢從天而降。陸游高呼“神君”,驚醒了夜宿觀中的香客。人們披衣點燭,卻見陸游正在熟睡。不久,陸游從夢中醒來,情思奔涌,一氣呵成寫出了《伏龍祠觀孫太古畫英惠王像》古風詩:“岷山導江書禹貢,江流蹴山山為動。嗚呼秦守信豪杰,千年遺跡人猶涌……我游故祠九頓首,夜遇神君了非夢。披云激電從天來,赤手騎鯨不施鞚。”
安渡狂瀾恃此橋
“夫妻橋上過夫妻,夫唱妻隨頌夫妻;妻承夫志完大業,長虹百代跨東西。”這首《夫妻橋即興》詩,吟詠的是都江堰的安瀾橋。
安瀾索橋橫跨魚嘴、內外二江之上,西接外江西岸,東抵玉壘山麓,長約一華里,木橋板,兩側鋼纜為緯繩,西岸及魚嘴有高高的橋樓和琉璃瓦頂六角涼亭,江中以混凝土支架擎撐,既為往來通道,也為觀景佳處。每遇江水漲落,游人多至此觀潮,但見波掀浪涌,激流揚起,游人可以臨危不懼,別有一番情趣。
安瀾索橋始建時間已不可考,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是宋代大理評事梁楚曾修過一次,故曾名“評事橋”;以后又有過“珠浦橋”之稱。南宋范成大《吳船錄》曾述其狀,“長百二十丈,分為五架;橋之廣十二繩,相并相連,上布竹芭,攢立大木數十于江沙中,輦石以固其根;每數十木作為一架,掛橋于半空。大風過之,掀舉幡幡然。大略如漁人曬網,染家晾帛之狀。必須舍輿疾步,……同行者失色”。并有詩云“織簟勻鋪面,排絕強架空;染人高曬帛,獵戶遠張罩。薄薄難承雨,翻翻不受風;何時將蜀客,東下看垂虹”。清嘉慶年間,韓家壩的私塾先生何先德決定重建新橋。他倡募積資,帶領百姓動工修建,還未完工就被渡頭勾結官府,以“草菅人命”罪屈死獄中。妻子繼承夫志,終于建成新橋。新橋以石頭和木排做墩,用粗竹纜連接,端系兩邊石柱上,上鋪橫板為橋面。兩旁各有竹纜為欄,每隔10米豎木板緊固欄纜,橋身安穩可靠。人們感其夫婦功德,遂名“夫妻橋”。兩岸人民從此過江無踏險之虞,長享安渡狂瀾之樂,故又稱“安瀾橋”。今安瀾橋為1974年所建。橋址向下游移了100米,較舊橋更為堅固、美觀。
(劉思敏 陳貴順)
上一篇:離離原上草·陰山之旅·五當召·“東藏”神學院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張家口之旅·涿鹿古城·“千古文明開涿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