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離原上草·呼和浩特之旅·呼和浩特·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是著名的塞外古城。其蒙漢文化的交融很有特色,有許多風景名勝,如昭君墓、遼代白塔(萬部華嚴經(jīng)塔)、五塔寺、大小召廟(喇嘛寺)、清真大寺等甚為壯觀,風土人情淳樸,充滿塞上風光。
呼和浩特為蒙語譯音,意為“青色的城”。它位于大青山(陰山山脈之一段)南麓平原之上,林木繁茂,水草豐美,利于農牧。早在萬年以前已有人類生息于此。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市區(qū)東郊30多公里處發(fā)現(xiàn)兩處舊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大窯山和榆林文化遺址,出土石器、化石等甚多。兩千多年前,趙武靈王向北開拓疆土,在陰山之下修建了長城,至今市郊尚存趙長城遺址。
秦漢時期,在這里設云中郡、定襄郡;西漢時與匈奴和親,大批匈奴人移居來此。東漢以后,鮮卑族拓跋部征眼敕勒族。五世紀,敕勒名將斛律金臨死前所唱的民歌《敕勒歌》,生動地描寫了這一帶的美麗風光:《青色的城》古詩句出處: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原文為鮮卑語,唱來催人下淚,漢譯文亦頗為優(yōu)美,幾成千古絕唱。
六世紀中葉,突厥族崛起于大漠,后與隋和好,移居呼和浩特地區(qū)。唐代在此設“云中都護府”,又在呼市以南的古盛樂城置“振武軍節(jié)度使”,故呼地又稱“振武軍”。
五代十國時,契丹族占領此地。十世紀初,建立遼國,呼和浩特屬西京道“豐州”,其遺址在今市區(qū)東郊白塔村,多淤埋地下,只有東南面可見城垣廢址,而古城西北角的遼代古塔——萬部華嚴經(jīng)塔(俗稱“白塔”)尚存。遼金兩代均以“天德軍節(jié)度使”駐守豐州古城,故豐州又稱“天德軍”。
元代豐州屬“中書省大同路”,更加繁榮。元人劉秉忠出塞之行有《過豐州詩》,寫城市風物之盛:“晴空高顯寺中塔,曉日平明城上樓。車馬喧闐塵不到,吟鞭斜裊過豐州?!痹┟鞒酰S州古城毀于戰(zhàn)火,直到十六世紀二十年代,蒙古族達延汗之孫阿勒坦汗(1507—1582) (在《明史》等書中譯為“俺答”、“俺達”)率土默部駐牧此地,蒙漢雜居,發(fā)展農牧生產,建成許多“板升”(蒙語,意為房屋,引申為村鎮(zhèn))。于是,這一片平原便有了一個新的叫法——“土默川”。
阿勒坦汗任用漢族知識分子為官吏,又大興喇嘛教,在此廣修宮殿寺廟,城市大為發(fā)展,被稱作“大板升”,成為塞外馬市和商業(yè)中心。萬歷九年(1581)蒙漢人民通力合作,正式修筑起城墻,蒙人稱此城為“青色的城”(呼和浩特)。“青城”之稱的來源,一說建城時明政府曾派人幫助燒青磚筑城,城是用“青磚”筑成的,故稱“青城”。一說此城北靠大青山,因青山而得名“青城”。阿勒坦汗尊重明廷,請求賜名。1582年明政府賜名“歸化”,意為“歸順中央”。阿勒坦汗死后,其妻三娘子與中原和好如初,她按北方游牧民族習俗,先后嫁給汗位繼承人黃臺吉、掩力克,始終發(fā)展蒙漢友好,當?shù)厝嗣駥λ浅3缇?。因她在建城中功勛卓著,故歸化城又叫“三娘子城”。
滿清興起后,歸化城除召廟外,均遭毀壞;后重建兩座小城??滴跞?1694),為八旗駐軍需要,在小城的東南西三面向外擴展又增筑起一道外城。此城即今之呼和浩特“舊城”,東西長1里,南北寬0.5里,城中央有鼓樓,四面各有一城門,城門外有甕城。十八世紀三十年代,清政府為平服西蒙古準噶爾部之需,又在歸化城東北5里,修建了一座規(guī)模更大的“新城”——綏遠城。綏遠周長為9里,東西南北各有一城門,城中央有鼓樓,大道直通四門;城門外有甕城、石橋和護城河;城內為綏遠將軍衙門,并駐八旗步騎兵四千余名。經(jīng)蒙、漢、滿、回、達斡爾、鄂溫春、鄂倫春等各族人民共同墾殖,土默川農牧業(yè)特別是糧食生產大增,自給有余,被譽為“塞外江南”。
1912年,歸化、綏遠兩城合并為歸綏縣,為“綏遠特別行政區(qū)”長官公署所在地??箲?zhàn)期間,偽蒙疆聯(lián)合自治政府將歸綏縣改名為厚和特別市,一度成為偽巴彥塔拉盟盟署所在地。1945年日軍投降后,成立“歸綏市”。五十年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qū)。1954年正式恢復了“呼和浩特”的蒙古名稱,成為內蒙古自治區(qū)的首府。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陜北之旅·藥王山·青山祭藥王耀縣有碑林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韶關之旅·潮州·韓江烈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