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韶關之旅·潮州·韓江烈節
潮州史久,歷盡滄桑,尤其是宋、元之交,此地更留下無數報國忠君之士不屈外侮,誓死以求清白的不朽事跡,為后人傳頌。
位于潮州城北的金山,東臨韓江,西伴葫蘆山,自古以來,它擋風御水,護衛著潮州古城,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因其貴若黃金,故取名“金山”。
金山山頂有一株高達30多米、雄姿挺拔的古松,它象征著大義凜然、堅強不屈的民族氣節,寄托了人民對抗元、抗清民族英雄的景仰之情。宋末,元兵攻打潮汕,潮州知軍州事兼金山摧鋒寨主將馬發,率領潮州軍民誓死守城抗敵,后因眾寡懸殊,退守金山。最后,馬發見抗元大勢已去,悲憤殉國,其妻也自縊身亡,全家都壯烈犧牲于金山。后人把他們安葬在金山之麓,并立墓碑,上寫“馬公暨闔門全節之墓”。金山“馬丘松翠”成為潮州八景之一。明末,潮州總兵郝尚久也以金山為大本營,發兵反清。不久,清靖南王耿繼茂統領十萬大兵前來攻打潮州。郝尚久率部竭力抵抗,后因寡不敵眾而失敗,父子均投井殉國。
清乾隆進士鄭蘭枝有《金山古松》詩:“金山北枕起高峰,萬古凝陰一株松。矗矗凌云懸百尺,青青耐雪渡三冬。風亭積翠飛層堞,虎石吹濤逐晚鐘。長峙海邦標勁節,蒲林秋色入望濃。”
潮陽縣海門鎮有一座高136米的石山,遠眺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蓮花,故名“蓮花峰”。峰西南山坡巨石上,有“終南”二字,遒勁有力,傳為南宋末年文天祥用劍所書。
宋末,元兵直下東南,剛登基的八歲小皇帝趙昰為逃避元軍追趕,在張世杰等將領衛護下,乘船入海直奔井澳(今中山縣南海中),途中不幸遇颶風,皇帝落水,不久得驚恐病而死。“忠肝似鐵石”的文天祥從家鄉江西起兵勤王,1278年冬也南下追隨宋皇“朝廷”,轉戰到潮陽,駐軍海門。他多次登臨蓮花峰,遙望帝舟,然而望眼欲穿仍無皇家船隊蹤影,文天祥感慨萬千,在巨石上留下“終南”二字,誓死南隨國君。據說他當時吼天頓足,把石峰也踩成了蓮花。至今他無奈悲憤的聲音,仿佛仍伴著潮涌,回響在耳邊:“自國難后,行府白手起兵,輾轉患難,東南跋涉萬余里,事不幸不濟,然臣子盡心而已矣。成敗天也,猶奈何哉!”(文天祥《集杜詩四首》之三序)。
如今蓮花峰上許多摩崖石刻都和這段悲壯的史實有關。康熙年間潮陽縣令臧憲祖曾題刻七律曰:“丞相勤王到海崖,精忠踏碎石蓮花。思扶弱主回天顧,致使孤臣痛日斜。浩氣一腔吞巨浪,丹心萬古照寒沙。成仁取義酬君父,讀史誰能不嘆嗟。”
1962年,老舍先生來到蓮花峰下文山祠憑吊,也作詩贊曰:“遙憐信國此峰頭,水黑云寒望帝舟;今日紅旗明碧海,神州兒女競風流。”
廣東海豐縣五坡嶺上有一座八角亭,飛檐高翹,氣勢傲然,亭內立著一塊高1.2米、寬1米多、上有相贊下有相記的石碑,這就是紀念文天祥被俘地點的“方飯亭”。
話說南宋景炎三年(1278),文天祥從江西起兵勤王,轉戰至廣東潮陽縣,因宋都原陳懿叛降元兵,信國公文天祥奉命討伐。“十月,攻陳懿于和平鄉”(明隆慶《潮陽縣志》);“懿遁去,以海舟導張宏范兵入潮陽”(《海豐縣志》);“天祥料勢不能敵,因取道之海豐,行且數日,宏范乃使其弟宏正輕騎疾馳追及之。天祥方飯,客五坡嶺,不為備,不意虜猝至”(隆慶《潮陽縣志》)。因正是宋軍造飯之時,元兵望煙而至,生俘文天祥,故此亭得名“方飯亭”。
“方飯亭”始建于明正德年間,當時海豐吳子昌建議在五坡嶺東南嶺下建祠,祠后建“方飯亭”。正德十年(1515),縣令張濟時主持建起一座“表忠祠”,祠前有石十方,上書“一飯千秋”。祠內三進,有“孤忠死節”的題刻。祠后“方飯亭”的兩個石柱上刻有對聯:“熱血腔中祗有親,孤忠嶺外更何人。”亭內文天祥像上面篆書刻著其生前題詞,其文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取義,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當年,文天祥為了盡忠祖國,誓死戰斗,不顧身家,老母及六個女兒全都勞瘁命亡。過潮陽城郊東山,謁雙忠廟,文天祥詠《沁園春》表明自己忠義正直的胸懷:“……忠臣義袂,誰負肝腸?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取聲名萬古香!……”在被押回海門時,張弘范勸他投降,天祥請死,不許,又被押回北京,“燕館供帳甚盛則不寢處”。囚禁第二年還寫了感懷詩:“橫虜十萬坐無謀,回首蹉跎海上洲;大傳只圖和藥了,將軍便謂斷頭休。乾坤顛倒真千劫,身世雨連復二周;一死到今如送佛,空窗淡月夜悠悠。”處處是他忠肝義膽的言行。臨刑時,他向南再拜而死。正由于他這種高尚而大無畏的堅強品格,歷代正直之士寫下許多憑吊贊頌的詩歌。明嘉靖間狀元林大欽《五坡懷古》曰:《韓江烈節》古詩句出處:
孤忠祠下拜冠裳,北望燕云幾夕陽。廟食不漸專俎豆,路碑留得好文章。江山有色長靈秀,草木無知亦感傷。百十年前雙眼孔,幾人生死為綱常。
上一篇:離離原上草·呼和浩特之旅·呼和浩特·青色的城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國子監·風雅之藪最高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