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龍門·險奇雄峻壯哉龍門
龍門在西山北段,為西山懸崖峭壁上的“第一勝境”。
龍門包括“別有洞天”石隧道、兩壁刻有“云海”、“石林”四個大字的第一石室(老石室)、雕有觀音坐像的“慈云洞”第二石室、“華云洞”隧道、供奉一尊魁星的“達天閣”石室等。其中龍門石坊、平臺、達天閣石室以及楹聯、神像、神案、白鶴、香爐、花瓶、燭臺、仙桃,全部在原生巖石上雕鑿而成,古樸莊重,渾然一體。龍門坊,就石雕成龍頭圓柱,狀如木柱銜梁。魁星雕像右腳踏鰲魚,左腳上抬蹬升斗,右手高懸握筆,左手橫胸擒龍,活動跳脫。石室前面的崖檐上,有南極仙翁騎鶴翱翔雕像,它凸出于崖檐的平面,神態飛揚,同為石刻藝術的精品。石道也是用人力在懸崖峭壁上一錘一鉆開鑿出來的。整個懸崖施工,都在無法支撐“腳手架”的情況下進行,其險峻艱難,令游人無不嘆為觀止。龍門就石崖雕鑿殿宇階臺,將自然風光與人力加工有機地結合,構思布局都體現了“險”、“奇”、“雄”、“峻”的風格,充分顯示出中國古代工匠偉大的創造力。
據史載,龍門為附近下漁村道士吳來清始鑿于清乾隆年間。
吳來清,原名吳自性,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常行功積德,修橋補路,方便眾生。當時,石室下原有架木于崖、勢若危巢的朱家庵,登臨時,木棧閃動,令人心驚膽顫。吳來清在朱家庵另辟洞天,于乾隆四十六年至乾隆六十年去世,歷十五寒暑,一錘一鑿地打出了從三清閣到慈云洞通道,并完成了沿途的石雕。彝族文人那文鳳《贈吳道人詩》詠道:“萬鉆千椎顯鉅才,懸崖陡處辟仙臺,何須佛洞天生就,直賽龍門禹鑿開。”詩句今存慈云洞的香爐上。后楊汝蘭、楊際泰繼續主持開鑿,至咸豐三年完成了慈云洞、云華洞、龍門達天閣全部石刻工程。整個工程前后歷時七十二年。清人王壽昌《羅漢巖石洞歌》贊道:“豈有奇景非天生?豈有靈區由人成?獨傳此洞神工鬼斧獨揮運,鐫危斫險,鑿破鐵壁,遂使混沌生虛明!”
云南昆明龍門
民間關于開鑿龍門的傳說很多。有說吳來清是滇池周圍手藝最好的石匠,他的細石工藝是八代祖傳,雕出的鳥獸神鬼活靈活現,只差不吃五谷。他年輕時與村里一俊美姑娘相好,后姑娘被大戶人家搶去,他幾次想死,就是舍不得丟了祖傳的手藝。正當他心神不定時,觀音托夢,讓他到石山崖上開出神仙境。他于是背起工具登上西山羅漢崖,逐漸開出一個新天地。他老了,又帶了一個秀才徒弟楊汝蘭。師徒們同鑿十幾年,終于開好最高處的達天閣,上刻“龍門”兩個大字。龍門鑿好后,每年漲水時鯉魚都來跳,跳過去即為龍,故昆明的龍神也就比別處多。
也有說,龍門魁星雕像有小疵,手上那支筆是另外放上去的。當年開鑿石室達十年之久的一位師傅,鑿到達天閣魁星手上大筆時,氣力不濟,眼睛一花,竟把筆的筆頭鑿斷了。這一失誤,不僅給雕像帶來缺陷,而且按當時觀念還會給云南才子帶來不祥。他痛苦至極,跳崖自盡。
龍門的題詠很多,其中一些對聯頗有深意。慈云洞有一副對聯寫道:“仰笑宛離天五尺;憑臨恰在水中央。”在這里抬頭仰望,高臨半天,下視滇池,漁舟往來,似片片綠葉浮于水面,對聯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這種奇特的情景。慈云洞內供奉石雕觀音,又有一副對聯寫道:“鑿石現普陀,將五百里滇池都歸佛海;援人登彼岸,愿數千雙圣手盡化慈航。”巧妙地將洞內觀音與五百里滇池相聯系,將人間之境化為佛教之境。達天閣有清人趙清鶴所題對聯:“舉步艱危,要把腳跟立穩;置身霄漢,更宜心境放平。”借景發揮,把做人處事的哲理寓于自然景物中,也堪稱佳作。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臺灣之旅·阿里山·阿里云海壯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宜興·陶都美名天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