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義》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袁渙歸附曹操后,根據當時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的政治見解。他認為,處于亂世不得不用兵,而兵為兇器,只是到了萬不得已時才加以使用。以仁義和道德來進攻、征伐,加上安撫民眾,為他們除害,這樣做了,才可以與他們同生共死,命運相關。自從天下大亂以來,已有十幾年了,民眾渴望安定,比被倒懸在樹上渴望解脫還厲害,然而暴亂遠未止息的原因是什么?想來大概是政治沒走上正道。袁渙認為,明智的君王善于拯救人世,所以世道紛亂就用仁義來統一,世道虛偽就用質樸來克制;世道不同,事勢變易,治國的手段就應有所不同,這一點不可以不明了。對于制度的增益減損,這是今天與古代所不必相同的。要是能夠兼愛天下人,撥亂反正,即使以武力平靜動亂并以道德相濟助,也確實是百代君王不可改變的原則。袁渙對曹操說:“您明哲超出世人,古代那些所用來獲得民心的措施,您已經盡力而為了; 今天那些所以會失掉民心的事情,您已經戒除了,海內依仗您得以免除了危亡的災禍,然而民眾還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希望您用這些道理來教誨他們,那樣就是天下的大幸了!”曹操完全接受了這一建議。并授給袁渙沛郡南部都尉一職。
這時曹操剛剛招募民眾開辦屯田,百姓不樂意,有很多逃亡的。袁渙對曹操說:“民眾安于故土,把遷移當作大事,不可倉促改變;順遂他們心愿行事容易,違逆他們心愿的舉動就困難。應該順從他們的心意,他們喜歡的才能采取,他們不想做的就不要勉強。”曹操聽從了他,百姓十分高興。
袁渙升任梁國相,告誡各縣:“務必要撫恤鰥夫、寡婦、高齡老人,表彰孝順的子孫和貞節的婦女。常言說 ‘世道安定禮儀就周詳,世道動亂禮儀就簡略’,這個分寸全在于臨事斟酌。現在雖然仍不太平,難以推廣禮儀,然而這也全在于我們怎樣做了。”袁渙治理政務崇尚教化訓育,凡事寬容思慮以后才行動,外表溫和柔順而內心能夠決斷。袁渙雖因病離開了官位,百姓仍然思念他。后來袁渙被授官為諫議大夫、丞相軍祭酒。先后得到的賞賜很多,都被他分送沒了,家里沒有什么積蓄,他也始終不過問家中產業,困乏就從別人那里去取,沒有什么貌似清白明察的舉動,然而當時的人都佩服他的清廉。
魏國剛剛建立時,袁渙任郎中令,行使御史大夫的職權。袁渙對曹操說:“現在天下大難已除,文武并用,才是長治久安的途徑。可以廣泛地收集文章典籍,闡明先代圣人的教誨,用來改變民眾的所見所聞,使全國形成文明的風氣,那樣,對于偏遠地區的異族人,雖不能用武力征服,卻可以用文明的道德使他們向往而來。”
應該說,袁渙的所見所議,是行方思遠,比較深刻。一個政權在用武力打天下之時,若不同時重視文治,必然影響到這個政權的長期存在。此外,任何政權的長治久安,必以民為本,若有人蔑視民心,無視民力,則亡不旋踵。袁渙的政治韜略是遠大的,他提醒曹操從更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使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大眾能有一個安定的環境,這同時也使國家政權的鞏固有一個堅實的基礎。
上一篇:《陳耽被迫致死》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