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玄》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謝玄,字幼度,東晉名將,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生于晉康帝建元元年(343年),卒于孝武帝太元十三年(388年)。從他的家世看,三代多為晉朝的達官顯貴。謝玄的祖父謝裒,官至太常卿; 父親謝奕,曾為安西將軍、豫州刺史,都督豫、司、冀、并四州軍事; 叔父謝安更官至東晉宰相。
謝玄自幼喪父,跟隨其叔父謝安長大。他天資聰明,勤奮好學,深得謝安器重。有一次,謝安出于對兒孫的厚望,把所有子侄召集在一起,問大家: 作父母的為什么期望兒孫們一個個都能出類拔萃呢?眾人悶不作聲,謝玄卻當即答道: “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庭階耳(好的子弟就象香花佳木一樣,想使它生于堂階之前,以耀門庭)。”①一席話,說的謝安十分滿意,十分高興。到了青年時期,謝玄的才能也逐漸成熟起來,但他不愿去做官,官府屢聘,總是不肯就職。后來,晉明帝的女婿桓溫欽佩謝玄的才略,將其聘入府中,作為幕僚,又轉為征西將軍桓豁的司馬,監北征諸軍事。
謝玄生活的年代,正是東晉偏安江南,北方依然處于十六國封建割據的時期。他八歲那年,原在今甘肅的氐族首領苻健率部進入關中,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市西北)建立前秦政權。苻健死后,其侄苻堅殺君奪位,自立為大秦天王。苻堅重用漢人王猛治理朝政,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前秦 “兵強國富”,②勢力迅速發展。晉海西公太和五年 (370年),東向滅了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 簡文帝咸安元年(371年),吞并了同族仇池; 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滅了鮮卑拓拔氏建立的代和漢族張氏建立的前涼; 寧康元年(373年),占領了東晉的梁(州治今陜西漢中)、益(州治今四川成都)二州。整個黃河流域及江、漢上游均在其控制之下。秦軍擁有騎兵近三十萬人; 步兵可征集六七十萬人。與江南東晉相比,無論在地域、軍事實力等方面均占優勢。
苻秦的強大,嚴重威脅著東晉的安全。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晉帝頒詔征選文臣武將可以鎮御北方者。謝安“違眾舉親”,力薦謝玄。謝玄時年三十四歲,遂被拜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廣陵相,負責長江以北征討諸事。
消息傳出,立即引起朝中議論。中書郎郗超雖素與謝玄不和,但他聽說謝玄為將,也不能不嘆服地說: “安違眾舉親,明也; 玄必不負舉,才也。”認為謝安敢于違背一般人的意志,推舉自己的親人,這是深明大義的表現。謝玄之所以不負其舉,是由于有著過人的才能。當時,朝中群臣由于不了解謝玄的才識,聽后不以為然。郗超遂以自己的親眼所見,解釋道: “吾嘗與玄共在桓公府,見其使才,雖履屐間,亦得其任,所以知之。”①池通過謝玄在桓溫府中量才用人的情況,說明謝玄的才能,將會不負眾望。群臣聽后才信服不疑。
謝玄,出任建武將軍,負責長江防務,是在東晉面臨強敵壓境的情況下,可以說是受命于危難之際。他能否挫敗苻秦的進攻,就看他能否采用靈活機動的戰法,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改變被動的局面。
彭城解圍 三阿破敵
謝玄就職后,駐軍廣陵(今江蘇揚州)。他在當地招募勇士,加緊訓練,組建了一支戰斗力頗強的新軍—— “北府兵”①。他還從中選拔培養了一些智勇之士,諸如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劉牢之,東海(今江蘇東海西北)人何謙,瑯邪(今山東臨沂北)人諸葛侃,樂安(今山東淄博西北)人高衡,東平(今山東東平西北)人劉軌等,都成為謝玄得力將士。謝玄任命劉牢之為參軍,戰時常領精銳為前鋒,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由于 “北府兵”將士多系北方流民,他們思鄉心切,對秦作戰十分堅決,勇猛頑強,所以威鎮江淮,秦軍望而生畏。
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苻堅派其子苻丕,率兵十七萬,分四路會攻襄陽(今湖北襄樊); 另派大將彭超率兵七萬分路進攻彭城、淮陰(今江蘇淮陰東南)、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企圖東西并進,奪占江淮戰略要點,為會攻建康(晉都,今南京)創造條件。東晉方面遂發兵兩支援救: 一由車騎將軍桓沖率領,西上救援襄陽; 一由謝玄率領,救援彭城。
彭城,位于泗水、汴水匯流處,位居中樞,四面通達,是北上黃河、南下江淮的戰略要地。秦東路將領彭超在八月間,即將彭城團團圍困。當謝玄發廣陵軍至泗口(今江蘇清江縣東南)時, 晉彭城太守、 龍驤將軍戴逯已被圍半年, 力將不支。謝玄所部雖有萬余,但相對寡弱,難于突破秦軍,立解城圍。當務之急是溝通與彭城守軍的聯系,報知救兵已至,振其士氣,作好內應外和的工作。
但是,圍城秦軍戒備森嚴,無法入城。晉軍攻既無力,入又無隙。正當謝玄苦無入城之策的時候,部將田泓慨然愿往。田泓主張 “沒水潛行趨彭城”①。謝玄聞聽,感到唯有此計,當可一試。于是,派田泓依計而行。不料,田泓將到城下,卻被秦軍捕獲。秦軍以重金奇帛收買田泓,讓他傳語城中,單說南軍已敗,以消弱守軍斗志。田泓佯裝允許,到了城下,卻大聲報知城中將士說: “南軍垂至,我單行來報,為賊所得,勉之(努力呀 )! ”②說罷,被秦軍殺害。
謝玄溝通了與城內守軍的初步聯系,穩定了軍心。但此時,西線襄陽已陷,彭超借勢逞兇,圍城愈急。晉軍無力與城內守軍內外夾攻,挫敵兇鋒,于是,謝玄便采用了一個聲東擊西,逼敵自退的破圍之策。他偵察得知: 彭超雖大兵圍困彭城,將主力部署在城東泗水沿岸,可是,他的輜重全部存儲于彭城以北的留城(今江蘇沛縣東南),攻留城為秦軍必救。于是,他派部將何謙,故意揚旗鳴角,繞過彭城,兜擊留城; 自己則親率主力作好迎接守軍突圍的準備。果然,彭超發現晉軍抄襲后路,慌了手腳,趕忙督隊撤除彭城之圍,回保留城。謝玄見敵中計,遂命何謙改道直奔彭城。彭城守軍也乘機突出城外,會合何謙,移兵泗口。這樣,謝玄采取攻其必救、調虎離山之策,解救了彭城之圍。
彭超見中了謝玄的調虎離山之計,悔之莫及。第二年二月間,又糾合部眾進據彭城,南下淮陰。四月間繼續南下,與從襄陽東下的毛當、王顯所部秦軍二萬余人,會攻淮南(今安徽淮南市西南)。五月十四日,彭超攻占盱眙,又以六萬之眾進圍三阿(今江蘇高郵西北)。其勢洶洶,前鋒距廣陵僅約百里。同時,秦將毛當、毛盛等率騎二萬襲擊堂邑(今江蘇六合西北),將四萬晉軍擊潰。面對秦軍西、北兩個方向的步步壓逼,晉都建康為之大震。孝武帝一面急命征虜將軍謝石,率水軍北屯滁中(今安徽滁河流域);一面急命廣陵一帶的謝玄,北援三阿。
謝玄接詔后,立即率隊北至白馬塘(湖名,今江蘇寶應西北)畔。當時,彭超、俱難等,在兵圍三阿的同時,西據盱眙、北據淮陰,企圖利用三阿、盱眙、淮陰三地鼎足相犄之勢,互為支援。在三阿一帶,他們則依靠山勢,擺下了層層圍困陣式,企圖置三阿晉軍于死地。這樣,謝玄要解除三阿之圍,關鍵是攻破重圍。為了不使盱眙、淮陰之敵南下增援,破敵之法只有速戰。面對這種態勢,謝玄在進攻三阿圍敵時,采取了勇猛迅捷、直沖敵營的戰法。首先,他集中全部兵力與三阿晉軍內外配合,水陸夾擊,大敗彭超、俱難于白馬塘一帶。秦軍六萬余人被擊潰。五月十二日,謝玄又乘敵混亂之機突破三阿的重圍,迫使彭超退守盱眙。為了不給敵軍以喘息機會,謝玄立即會合駐守三阿的幽州刺史田洛所部,合兵五萬,一鼓作氣,乘勢進擊,直逼盱眙。六月初七日,再次大敗彭超、俱難軍,奪回盱眙城。秦軍倉惶北退淮陰。
淮陰,濱臨淮水,是水陸交通要道。為了斷敵退路,徹底殲滅來犯秦軍,謝玄派何謙等率舟師,趁海水倒漲之機,繞道西上,焚毀淮水上游的秦軍兵橋,斷敵退路; 接著,謝玄率隊猛撲淮陰城。彭超率少數部隊企圖搶渡淮水北逃,又遭謝玄追擊,大敗于君川(盱眙北)一帶。這時,由于劉牢之依計攻破了秦軍事先設在淮水的浮橋,李都又破壞了秦軍的運船,秦軍士卒、將帥擁擠于淮水南岸,北渡不能,南攻不可,慌亂一團。晉軍乘勢沖殺,很快全殲秦軍。敵將彭超、俱難僅以身免。
三阿之戰,謝玄以強大攻勢,集中兵力,破敵之圍,繼而連續作戰,窮追不舍,陷秦軍于疲于奔命,難于應付之地,直至全殲敵人。這一戰,不僅為東晉王朝解除了來自江北的威脅,而且改變了自襄陽失守以來江南民心不穩、兵心不振的頹勢。此后,謝玄固守江防,威名遠揚。晉孝武帝以軍功封謝玄為冠軍將軍,加領徐州刺史,封東興縣侯。
突襲洛澗 淝水決戰
三阿慘敗,使苻堅惱羞成怒。孝武帝太元七年(382年)十月,他憑著地廣兵多,決心親自將兵,全力東下,與晉軍進行決戰。他不顧胞弟苻融及親臣、愛妃、太子、幼子一再好言勸阻,一意孤行。揚言: “吾強兵百萬,資仗如山”;“以吾之眾,投(馬)鞭于(長)江,足斷其流”,①驕狂之態不可一世。第二年八月十八日,苻堅決然發兵九十萬,分中、西、東三路東下。九月間,苻堅率中路大軍進至項城(今河南沈丘),前鋒抵達潁口 (潁水入淮處,今安徽壽縣西南); 東路幽、冀二州之兵抵達彭城; 西路蜀漢之兵也開始順流東下。秦軍“東西萬里,水陸齊進,運漕萬艘”②,大有席卷江南之勢。
面對秦軍進攻,晉帝在命令桓沖控制長江中游,阻止西路秦軍東下的同時,任命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謝琰、桓伊等率八萬 “北府兵”,沿淮河西抵秦軍主力,另派胡彬率水軍五千增援壽陽(今安徽壽縣),以作側應。
起初,由于秦軍來勢兇猛,東晉滿朝驚恐,謝玄也是頗為緊張的。但是,他的叔父謝安出人意料的鎮靜,給了謝玄很大的影響。這天,謝玄急匆匆地向叔父詢問破敵之策,謝安神色坦然良久才若無其事地回答說:“已別有旨(已另有安排)。”謝玄不便再問,又著實放心不下,便令部將重入問計。謝安仍平靜而不作答。不僅如此,謝安還帶領謝玄等從容鎮靜地出游山墅,對坐“圍棋賭別墅。”①這種臨大敵而不慌,從容如常,沉著謀劃的風度,給了謝玄冷靜處置敵情的力量,從而穩定了軍心。十月,謝玄、謝安率隊屯扎洛澗東岸。這時,胡彬因進援壽陽不及,退守硤石(今安徽鳳臺縣西南)。謝玄與洛澗西岸秦軍梁成所部,隔水列陣,成對峙之勢。梁成率兵五萬,以洛澗為險,筑壘立柵,作了固守的準備。
謝玄對于秦軍的進攻態勢是作了冷靜分析和周密措置的。當時,苻堅挾眾恃強、滅晉心切、傲慢輕敵,故兵力分散,戰線極長。各路大軍既不能協同,又首尾難顧: 東路進至彭城時,西路才剛發蜀漢; 中路苻堅進至項城時,其尾部才剛到達長安。秦軍雖號稱百萬,但真正抵達淮水一帶的兵力并不雄厚。擺在晉軍面前的是速戰速決,在其大部隊沒有趕來前,打掉敵先頭部隊的氣焰,給后續秦軍以強大威懾。恰在這時,洛澗一帶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情況: 駐守硤石的胡彬所部晉軍,因久駐無援,糧盡難支,故派使東往洛澗報知謝玄、謝石。不料,使者被秦軍捕獲,軍機泄露。駐在壽陽的苻融便趕忙向項城的苻堅報告了這一消息,認為 “賊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②。請求苻堅,立即出兵。苻堅聞訊,喜不自禁,顧不得率領大軍,僅帶輕騎八千急馳壽陽,準備趁機進攻硤石。硤石位于洛澗之西,是淮水中游的一個重要隘口,尤與壽陽城緊臨相對,互為依托; 硤石一失,洛澗謝玄部隊就失去了上游屏障,容易受到壽陽秦軍順流而下的直接攻擊。但是。正由于秦軍把主要力量投入硤石,故下游梁成所部即顯孤弱。這給謝玄在洛澗一帶發動攻擊,提供了機會。
當時,苻堅急于想在壽陽一帶與晉軍決戰,為了防止晉軍畏戰自退,他要求部眾對他親臨壽陽保守秘密,甚至下令“敢言吾至壽春者拔舌”①。此外,苻堅自作聰明,派朱序前往洛澗說降。朱序是在襄陽失守時被俘的晉將,“身在秦營心在晉。”到了晉營后,他非但不作勸降,反而向謝石、謝玄報告了壽陽秦軍的情況,建議晉軍: 乘敵大軍未集,迅速出擊,敗其前鋒,奪其士氣,逐步粉碎秦軍的狂妄計劃。這些情況,進一步堅定了謝玄乘機反擊的決心。
十一月,謝玄毅然改變了謝石“堅守不戰,以老秦師”的計劃,采取了轉守為攻,先取洛澗,揮師西上,與秦軍決戰壽陽的戰略方針。他命令部將劉牢之,率精兵五千,立即進攻。對岸梁成聞訊,倉促依水列陣。為了給予敵人以突然打擊,劉牢之避開白晝,隱蔽企圖,趁夜搶渡,直沖梁成大營,同時分兵北據淮河渡口。秦軍遭到突然沖擊,混亂不堪。“北府兵”將士則趁機沖殺,陣斬梁成、梁云及弋陽太守王詠等。秦軍步騎失去統帥,爭渡淮水,又遭到預先搶占渡口的晉軍的攔擊,遂全線大敗。這一戰,謝玄抓住了苻堅扼于壽陽,梁成孤軍布扎洛澗的機會,以勇猛迅速的攻勢,直沖敵營,突然進擊,完全打亂了對岸秦軍的防御布署。他們以五千之眾,戰勝了十倍于己的秦軍,取得了殲敵一萬五千余人的重大勝利,一舉殲滅了敵前鋒部隊,極大地鼓舞了晉軍的士氣。
洛澗反擊勝利后,謝玄立即督師沿淮水西進,實施與苻堅決戰的計劃。晉軍新勝,斗志高昂,聲勢浩大,直逼淝水。淝水臨近壽陽城,是淮水的一條支流。坐鎮壽陽的苻堅滿以為晉軍不堪一擊,卻不料前敵大敗,謝玄瞬間即逼至眼前了。所以,趕忙登城觀望。他見晉軍聲勢浩大,陣容嚴整,開始驚恐起來。繼而疑神疑鬼,望見對岸 “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他責斥苻融說: 晉軍如此強勁善戰,怎么能說它弱呢!在悵然失意,萬分驚恐之余,苻堅急令部眾靠近淝水,列陣阻擊。秦晉兩軍又以淝水為界,隔水對陣。
秦軍憑借淝水扎營攔擊,晉軍不得渡。如果拖延,待項城秦軍大隊趕到,晉軍將陷入全面被動。機不可失,時不我待。于是,謝玄利用苻堅驕氣未消,希圖速戰速決的心理,和前鋒剛敗,兵心不穩的機會,派出使者急入壽陽向苻堅挑戰。晉軍使者首先見到苻融說: “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 ”苻堅的部將,接受了洛澗戰敗的教訓,隱痛未消,都認為: “我眾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①主張扼守淝水防線,因險設陣。可是,高傲橫蠻的苻堅急欲決戰。他認為,洛澗一戰雖然失敗,但晉軍力量畢竟沒有秦軍雄厚,眼下正是滅晉之機,決不能避戰示弱。于是,他對將領們說: 你們盡管率隊后撤,讓晉軍渡河,待到他們渡過淝水,背水陷陣,進退無術之時,我出動鐵騎數十萬突然發動攻擊,必可一舉獲勝。②苻融也同意苻堅的這種主張。于是,秦軍撤出淝水沿岸陣地,向后退卻。同時,通知了謝玄渡河決戰的時間。
苻堅企圖發揮秦軍步騎優勢,趁晉軍渡河背水之時,聚殲于淝水之濱。可是,他沒有想到,“兩陣相向,退者先敗,此用兵之常勢也。”①秦軍剛在洛澗吃了大敗仗,軍心本來就慌恐不安,臨陣退卻又進一步挫傷了士氣; 秦軍中大部分官兵又是苻堅出征前從北方 “民每十丁遣一兵”②而強行征募來的,他們已十分厭惡苻堅的殘酷統治; 過去苻堅收俘的許多晉軍降將,也身在秦營心在晉,懷有伺機反水之心。所以,秦軍官兵接到撤退令以后,個個爭相奔逃。身困秦營的晉軍舊將朱序等人,又趁機在陣后大聲呼喊“秦兵敗矣! ”③故意制造混亂。秦兵都以為真敗,自相驚擾,致使全線大潰,一時無法制止。謝玄、謝琰等乘勢率八千騎兵渡過淝水,追殺逃敵。苻融本想騎在馬上從容看個究竟,不料秦軍全線潰逃,于是他趕忙馳向陣前,企圖壓住陣腳。一支潰軍涌來,將他的坐騎沖倒,他還沒有來得及站穩,就被追上來的晉軍擊斃。苻堅抱頭鼠竄,肩中流矢,身負重傷。秦軍失去指揮,更加慌亂,聽到“風聲鶴唳” (風吹鶴鳴),皆以為晉軍追至。④為了逃命,人馬自相踐踏及投水溺死者不可數計。當時,正值十一月嚴冬季節,北逃潰兵草行露宿,啼饑號寒,因苦累凍餓而死者十有七八; 沿途丟棄牲口十余萬頭; 軍資器械及珍寶堆積如山;連苻堅稱帝所坐的 “云母車”⑤,也丟在了逃跑途中。狼狽之狀,無以言表。待到苻堅逃至洛陽時,原來百萬大軍,只剩下十幾萬人了。
淝水決戰,謝玄及時抓住敵主力未至,前鋒慘敗的機會,把握了苻堅驕狂蠻橫,急欲求戰的心理狀態,投其所好,創造戰機,先誘使敵軍撤陣自亂,然后乘勢追擊,一舉獲勝,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范例。這一戰,徹底粉碎了苻秦大舉滅晉的企圖,扭轉了晉軍被動的局面,為穩定江南局勢,收復江北失地,起到了重要作用。戰后,晉孝武帝論功封賞,封謝玄為前將軍,并給予他臨陣斬將的特權; 謝玄固辭不受,晉帝只好以賜銀百萬、五色絲綢千匹表示慰勞。
淝水敗秦后,謝玄為前鋒都督,分兵三路乘勝進擊,經略淮北。西攻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克復兗州(治所于今山東鄆城); 又在呂梁水系筑壩導流,廣辟漕運; 繼而北伐青州(治所于今山東益都北)、冀州(治所今河北磁縣南)、豫州(治所洛陽)等地,連收三魏,黃河南北大片土地被收復。征戰中,謝玄十分注意優待前秦降將、降卒,以瓦解敵軍。苻堅的兒子降晉后,請求接濟糧食,謝玄一次就贈米二千斛,其他降將也都授予了官職。但是,正當謝玄揮師進取之際,謝安病故,司馬道子掌執朝政,開始排擠謝氏勢力。接著,以 “征役既久,宜置戍而還”①為名,削減謝玄的兵權,強令收兵息戰。結果,以翟遼、張愿為首的一些降將又相繼叛晉,黃河以北重新陷入動亂。謝玄以為自己處置失當,上書要求解除自己所有職務,晉帝不允。謝玄回撤后,患病臥床,擔心不能勝任其職,貽誤大事,又連續上書十余次要求解職,均未獲允。他心緒焦躁,病情加重,后移住淮陰,又應詔移鎮東陽城(今山東益都北),后被任命為皇帝的高級侍從、左將軍。晉武帝太元十二年(387年)正月,被調任會稽(今浙江紹興) 內史。謝玄拖著病體,乘車赴任,第二年,卒于任所。謝玄死后,晉孝武帝司馬曜頒詔追贈其為車騎將軍,謚號獻武。
注釋
① 《晉書·謝安列傳》。② 《晉書·苻堅載記》附王猛傳。① 引文均見《晉書·謝安列傳》。① 晉人謂京口(今江蘇鎮江)為“北府”,謝玄在此一帶招兵、編練,故得名。① 《資治通鑒》卷一百○四,晉孝武帝太元四年。② 《晉書·謝安列傳》。①② 《資治通鑒》卷一百○五,晉孝武帝太元八年。① 事及引文均見《晉書·謝安列傳》。② 《資治通鑒》卷一百○五,晉孝武帝太元八年。① 《晉書·苻堅載記下》。壽春,即壽陽。① 引文均見《資治通鑒》卷一百○五,晉孝武帝太元八年。② 《晉書·苻堅載記》及《資治通鑒》卷一百五,孝武帝太元八年稱: “使之半渡” ,或“因其濟水” 而擊之。本處采用《晉書·謝安列傳》及《太平御覽》卷三○九,《兵部·戰中》之說。① 《資治通鑒》卷一百○五,晉孝武帝太元八年,胡三省注。②③④ 《資治通鑒》卷一百○五,晉孝武帝太元八年。⑤ 云母車,以云母代紗所飾的車乘,為帝王及王公專用。① 《晉書·謝安列傳》。
上一篇:《謝玄》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賀拔岳》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