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生平簡介,拉斐爾歷史評價,拉斐爾怎么死的?
拉斐爾·桑齊奧(RaphaelSaati,1483—1520),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美術家和建筑家。文藝復興運動在其全盛時期(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上半葉)的光輝代表之一。他和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三人,被稱為“文藝復興三杰”。
1483年4月6日,拉斐爾生于意大利中部高原的名城烏爾比諾一個較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名叫喬凡尼·桑齊奧,是一個畫家,也是一個畫紋章的匠人,喜作詩文,在當地享有小名氣。烏爾比諾城當時是一個小公國的都城,當權者是圭杜巴里多·蒙臺菲特多公爵,他的父親是這位公爵的御用畫家之一。拉斐爾的幼年是不幸的,1491年,當他年僅8歲時,母親就去世了;1494年,他又失去親愛的父親。公爵夫人伊麗莎伯·岡查加出于同情,收養了他。
關于拉斐爾童年時代的生活和學習情況,留下的記載很少。據拉斐爾同時代的畫家、傳記作家瓦薩里說,拉斐爾的父親從小就教他繪畫,使他成為父親的一個得力助手。另外有一些研究者認為,拉斐爾幼年從他父親結交的一批畫家朋友那兒,也得到了許多教益。總之,拉斐爾在童年時代,已經具有了素描的技巧和使用畫筆的能力。
1496年,29歲的畫家提摩泰·德拉·斐提從波羅格那回到家鄉烏爾比諾。同年,拉斐爾就進入這位同鄉畫家斐提的畫坊學習。1499年,拉斐爾畫了一幅充滿魅力的約一尺左右的屏畫《騎士之夢》。這是目前所知拉斐爾最早的作品之一。
1500年,拉斐爾到中部意大利另一個文化城市佩魯賈,進入意大利安布里亞畫派的畫家皮特羅·培魯基諾的畫坊繼續學習繪畫。培魯基諾是烏爾比諾美術學校的主要畫家,他的作品大半充滿柔和、寧靜、明朗的牧歌式情調,喜用金黃透明的暖色調,講究構圖的平衡和諧。拉斐爾跟隨培魯基諾四年,不但在研磨顏料、調配油彩、放大草圖、素描構圖等繪畫技術上,受到了進一步的嚴格訓練,而且,吸收了老師的一些特點,熟諳地掌握了老師的全部繪畫技巧。拉斐爾善于學習,并表現出很強的模仿能力,他的習作跟老師的作品之間居然達到真假難分的程度,以致瓦薩里欽佩地說:“如果他的名字沒有寫在畫上,那么沒有人會相相信這是拉斐爾的作品,而會認為是皮特羅的。”
這一時期拉斐爾所畫的畫中,最著名的是大型祭臺畫《圣母的婚禮》,描繪的是圣母瑪麗亞在教堂前和約瑟結婚的情景。據基督教圣經傳說,他倆的婚姻是上天注定的,在一群按習俗手拿樹枝的求婚者中,只有約瑟的樹枝一端開了花,于是主教就把瑪麗亞嫁給約瑟了。拉斐爾的這幅畫是一件極成功的作品,無論在表現技巧方面還是在人物形象的柔和優美方面,都更加完善。尤其是他畫的圣母形象,已經顯示出拉斐爾藝術的女性趣味,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
這一時期,整個意大利動蕩不寧,政治混亂,一些封建領主和政治野心家勾結外國王室,相互爭權奪利。野心勃勃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一心想吞并烏爾比諾和中部意大利,這迫使繼承已故的蒙臺菲特多公爵的小公爵基獨巴爾多時常逃亡避難。小公爵在流亡中常和拉斐爾聯系,倆人因此成了朋友。1503年,亞歷山大六世死后,小公爵又回到了自己的領地,拉斐爾就成了公爵府上受歡迎的常客。在那里,拉斐爾一方面再次受到貴族風尚的影響,但另一方面,接觸到了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潮。這兩方面對拉斐爾藝術風格的正式形成和思想發展都起了作用。
1504年夏天,拉斐爾第一次來到佛羅倫薩。1504年末,他再次到佛羅倫薩,一直居住到1508年。他到佛羅倫薩的目的,是要向當代最有成就的藝術大師們學習,研究他們的作品,吸取他們的精華,進一步提高繪畫技藝。正如瓦薩里所說,拉斐爾“認識到在成為大師之前,他必須再做一次學生”。
拉斐爾在佛羅倫薩刻苦學習,吸收各種營養。他專心致志地學習解剖學、數學、透視等知識,研究和臨摹達·芬奇、米開朗基羅、馬薩喬、巴托羅美奧、多納泰羅等名家的作品,尤其注重學習達·芬奇完善和諧的構圖原則。他非常推崇達·芬奇,認為達·芬奇創造的人物形象比任何其他大師都更偉大。現在收藏在佛羅倫薩、倫敦、牛津大學等處的大量習作草圖,清楚地反映出了拉斐爾在佛羅倫薩認真艱苦學習的情況。他吸取了佛羅倫薩藝術大師們的現實主義傳統和繪畫技藝,加上自己對現實生活的觀察體驗,進行細致地概括綜合,從而創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上的秀美、優雅和通俗的風格。對于拉斐爾的這種特點,米開朗基羅曾指出,拉斐爾是“得益于自然的少,得益于研究的多”。這真是精辟之見。
拉斐爾的大多數作品是塑造圣母形象的。在整個中世紀,由于神學蒙昧主義和禁欲主義的影響,宗教畫中的圣母形象,都被畫得神秘朦朧,蒼白消瘦,僵硬呆板,給人以陰冷威嚴的感覺。但是人文主義興起以后,人們開始歌頌大自然的美好,歌頌人間的美好,從神學蒙昧主義、禁欲主義的束縛下沖決出來。拉斐爾在人文主義的思想影響下,也以追求理想的人間美作為他畢生的藝術宗旨。他從人文主義肯定人的地位、維護人的尊嚴、強調人的感情的立場出發,賦予了圣母形象以新的、世俗的儀態。在他的筆下,圣母瑪利亞成了一個人世間的婦女,她年輕、美麗、豐潤、健康,眉目間洋溢著母親的慈愛和幸福;年幼的耶穌被畫成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圣母和耶穌在一起,完全被描繪成一個世俗的普通家庭的生活情景,充滿著溫暖、親切的感情,而不再象是一個“神圣家族”。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有許多畫家創作過具有新的風格的圣母,但是沒有哪一個如拉斐爾那樣,達到如此高超的程度,創造出如此眾多而各有人間的鮮明特色的圣母形象。拉斐爾的圣母畫反映了人民群眾追求幸福和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心愿,充分顯示出他的繪畫藝術所具有的世俗性和人民性。他和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一樣,通過這樣的藝術形象對人文主義的傳播作出了歷史貢獻。
1508年夏秋之間,拉斐爾離開佛羅倫薩去羅馬。因為拉斐爾的同鄉先輩、正在建造梵蒂岡教皇宮的建筑家布拉曼特把他推薦給了教皇優里烏斯二世,邀請他前往羅馬,擔任梵蒂岡宮一系列大規模的壁畫裝飾工作。也有研究者認為,是米開朗基羅把他介紹給教皇的。但有一點可肯定,當時拉斐爾的藝術才華已聞名遐邇,作為一個卓越的青年畫家的拉斐爾已獲得時人普遍的贊譽。
年方25歲的拉斐爾,活潑俊美,到處受到歡迎。他一到羅馬,優里烏斯二世就召見了他,先要他創作總題為“教會政府的成立和鞏固”,歌頌教會榮譽的簽字大廳的四幅壁畫。
優里烏斯二世是個好大喜功、專橫的教皇,他把米開朗基羅、布拉曼特等許多藝術大師召請到羅馬,象其他教皇一樣,目的是要磨滅文藝復興大師們的進取精神,讓這些藝術家成為教會和教皇的奴仆。由于歷史和階級的局限,一大批有作為的藝術家都不能逃脫這種命運,拉斐爾也是這樣。
拉斐爾在簽字大廳的天花板上畫了四個象征性的人物:“神學”、“詩學”、“法學”和“哲學”。在天花板下面相應的墻上,畫了四幅大壁畫。“神學”的下面畫了名為《教義爭論》的壁畫,描繪了神的三位一體、一些使徒和為教義而爭論不休的教會領袖們的形象;“詩學”下面畫的是圍繞著文藝之神阿波羅的幾位繆司女神以及荷馬、但丁等古今大詩人,名為《帕那蘇斯山》(此山傳說是阿波羅神的住處);“法學”下面畫了三個象征性的婦女形象以及羅馬皇帝查士丁尼頒布《法學匯纂》和教皇格利哥里制訂教會法規的場面。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成功的是“哲學”下面的壁畫《雅典學派》。
《雅典學派》這幅畫以古希臘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創辦雅典學院為題材,細致生動地描繪了許多古今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和宗教家聚集在一間宏偉的古典式大廳里,展開熱烈討論的戲劇性場面。畫面的中央,襯著明亮光輝的天空背景,雕像般莊嚴地站立著邊走邊議論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左邊是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正在同一組人交談;左下邊是以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為主的一組人;還有阿拉伯學者阿威羅伊。右邊畫著天文學家托勒密、物理學家阿基米德、古代波斯教創立者瑣羅亞斯德等人;拉斐爾還把自己和朋友孛多瑪、布拉曼特的形象畫在上面。在廣大的空間里,眾多的人物或站、或依、或靠、或躺、或蹲、或沉思、或爭辯、或書寫、或議論,情態各異,神采不同,個性鮮明,個個呼之欲出。整個畫面上,三道拱門與建筑物的拱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造成一種層次分明而又深遠開闊的透視效果,一眼望去,給人以深沉、雄偉、莊嚴的感覺。畫中的50多個人物雖未形成對稱,卻仍巧妙地和諧平衡。這幅壁畫反映了人類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刻苦精神和人文主義者對科學文化繁榮的向往,也是一首人類智慧勝利的贊歌。
簽字大廳的壁畫是拉斐爾藝術創作的頂峰,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使他以優美嫻熟的繪畫技巧和高超的構圖形式而成為意大利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的第一流的藝術大師。在這些壁畫中,拉斐爾把自己原有的秀美優雅的風格和宏偉的紀念性構圖特點融合起來了,因此,比他前期的作品有力深刻得多了。同時,可以看出,米開朗基羅雄健壯麗的西斯廷壁畫和其他大師的作品給了他很大啟發,在羅馬進一步感受到的人文主義思想也對他起了積極作用。
1511年,拉斐爾完成了簽字大廳的壁畫后,得到了優里烏斯二世和羅馬上層貴族的寵信。深感滿意的優里烏斯二世叫他立即開始進行另外幾個大廳的繪畫裝飾。
1512年,他完成了“赫里奧多羅”這幅畫。畫題是說羅馬俗吏赫里奧多羅騎著一匹高頭大馬私自闖進耶路撒冷城的神殿,企圖盜竊神器和寶物。教皇為了驅逐這個俗吏,正從遠處注視他的行動。這幅畫是根據優里烏斯二世的意旨畫的,表達了他恢復教會權力的政治意圖。由于這幅畫拉斐爾更成了意大利所有藝術家中最幸運的時代寵兒。
1513年,新教皇利奧十世繼位后,教皇和貴族勛爵,向拉斐爾發出各種各樣的約會和訂件,使他窮于應付。拉斐爾只得招收大量門徒,讓他們幫他繪畫,他只是起草圖和作最后的潤飾。這不僅妨礙了他獨立完成構思的作品,而且直接影響了他的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常常促使他匆匆創作一些不夠完美的作品。
1514年,建筑家布拉曼特去世,利奧十世委任拉斐爾作圣彼得教堂的建筑總監,并負責整個羅馬城的古跡保存和發掘工作。拉斐爾深入研究建筑學,提出了許多創見;他雄心勃勃,曾想重新恢復富麗堂皇的古羅馬城市的原貌。但這是他力所不能及的繁重任務。身為教皇的美術事務總管理人,他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他要親自安排布置盛大的宗教儀式和宗教游行,要為教皇收集各種珍貴的物品和畫像,要為教廷作裝飾用的掛毯勾描草圖等。這一切,使拉斐爾在一生的最后五年中,日益忙于事務而荒疏了藝術,逐漸脫離現實生活而受到貴族文化和情趣的腐蝕,同時,繁重的工作也嚴重損害了他的身體健康。
《西斯廷圣母》,是拉斐爾在羅馬期間所畫的最著名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也是最能顯示拉斐爾思想的代表性作品。這是幅祭臺畫,是為一個以西斯廷教皇為名的教堂作的。畫中間,富于女性溫柔和優美、帶著母親慈愛表情的圣母瑪利亞抱著小耶穌踏著飄浮的云朵正在徐徐而下,純潔端莊,宛如一個平民婦女;她身邊是低頭下視半跪著的年輕女圣徒巴爾巴拉,表現得崇敬而恭順;女圣徒對面是穿著錦袍的教皇西克斯特,雖在表示歡迎卻顯得虛偽;下面是兩個前來迎接的天真活潑的小天使。整幅畫線條、用色圓潤典雅,構圖、形象完美協調。這幅畫,通過圣母把愛子獻給人類的宗教傳說,歌頌了為理想而不惜犧牲自己最寶貴的一切的獻身精神,充分反映了拉斐爾的人文主義理想。
1520年初春,由于拉斐爾長期勞累過度,身體虛弱,不幸得了惡性感冒,因高燒不退,于4月6日他生日那天,突然逝世。令人惋惜的是,他只活了短短的37年。臨終時,他正在畫最后的一幅杰作《基督變容圖》,這幅畫后來由他的門徒羅曼諾和平尼繼續完成。
拉斐爾是一個多產的藝術大師,短促的一生創作了近300幅作品。他融合了意大利兩個世紀以來繪畫藝術發展的精華,獨創了自己秀美優雅通俗的風格,并把繪畫藝術推進到新的高峰,因此被譽為“畫圣”。有人把達·芬奇的藝術比作是深深的海洋,把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比喻為險峻的高山,而把拉斐爾的繪畫看成是廣闊展開的明朗的原野,這正形象地說明了三位藝術巨匠不同的藝術特點。拉斐爾的繪畫確實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典型。恩格斯在《勞動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當舉例證明人類勞動的雙手能達到怎樣高度完善的程度和產生如何神奇的力量時,首先就提到了“拉斐爾的繪畫”。事實上,這也是恩格斯對他的繪畫藝術的高度贊賞。當然,應該看到,拉斐爾的繪畫比起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來,欠缺深刻的個性表現和強烈的思想性,還滲透著一種貴族化的因素。這顯然同人文主義者的弱點、拉斐爾所處的環境、地位以及受到的各種影響有關。但盡管有這些不足之處,拉斐爾的繪畫還是表達了當時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體現了他們對于生活和斗爭的美好理想,具有值得肯定的進步意義。他作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光輝代表之一,仍然是當之無愧的。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712.html
上一篇:拉巴赫生平簡介,拉巴赫歷史評價,拉巴赫怎么死的?
下一篇:拉法格生平簡介,拉法格歷史評價,拉法格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