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紹興之旅·紹興·悠悠水文化
“越山長青水長白,越人長家山水園”,這是王安石詠越的詩句。水多,橋多,構成了紹興水文化的特色。
近人考證,清末紹興城區面積為7平方公里,有二十九條河道,長達60多公里,水域面積為29800平方米,橋梁二百二十九座,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三十多座橋。
纖夫拉纖所走的橋,是紹興的橋中最長的。紹興古纖道初名“運道塘”,俗稱“纖塘路”,是古越人的獨創。這種路橋組合的古道,始建于唐。纖道路基全用青石壘砌,寬約尺許,上鋪石板,纖道緊貼水面,與河道平行。最長的有五六公里。古人譽之為“白玉長堤”。
在紹興眾多的橋梁中,八字橋獨領風騷。這是紹興石橋中最古老的一座梁式石橋。橋高五米,橋面由條石鋪成,微微拱起,凈跨45米,寬3.2米。橋下設下纖道。橋坐落在紹興城東南的三叉通航河道上,設計者巧妙地將橋體建成“八”字形,橋南坡以一旱橋通河埠,橋東頭沿河設纖道,南北、東西方向的船只皆可通航,從水陸兩方面把城府與鄉村連在了一起。此橋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紹興的一些古橋,還因為與一些名人的關聯而產生了濃厚的文化氣息。蕺山南麓有題扇橋。相傳一位老婦“持六角竹扇賣之”,王羲之在此橋上與之相遇,遂起憐憫之心。“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并囑:“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這些扇子很快被搶購一空。此橋由此稱為“題扇橋”。南宋名園沈園附近有“春波橋”,與陸游有關。陸游晚年再游沈園,觸景傷情,寫下“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詩句。“春波橋”之名便由此而來。
在遍布河網的水鄉,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紹興的各色船中,最有特色的是烏篷船。
烏篷船一般用于載客。船篷呈半圓形,用竹子編就,染以煙煤和桐油,成黑色。大的烏篷船上,布置考究,有座位、繡墊、藤床、枕席被褥,并設有廚房,船工中有搖櫓的、做飯的、打雜的,各施其能。這種船大多用于作客、看戲、迎親、出喪、上墳、游覽等場合。烏篷船的船頭,通常還雕刻著“鷁”,這是一種傳說中的鳥。人們相信,鷁能對龍起威懾作用,從而保證行船安全。魯迅的《社戲》《阿Q正傳》《離婚》等作品中,有不少情節發生在烏篷船中。小小的烏篷船,載著千百年來越人們的多少滄桑故事。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川南之旅·自貢·恐龍之鄉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戒臺寺·戒臺森森松風蕭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