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洛陽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南郊伊河兩岸,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前后,洛陽附近的龍門成為繼云岡之后又一個皇室開窟造像的中心。孝文帝及其后的宣武帝和孝明帝,在龍門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營建,開鑿出以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為主的一系列洞窟,興起了龍門石窟建造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此后連年戰爭導致石窟的營建日趨衰落。從唐太宗到唐玄宗期間,由于經濟發達、崇佛之風興盛,造像活動持續不斷,先后開鑿了以潛溪寺、敬善寺洞、賓陽北洞、奉先寺等為主體的石窟群,掀起了龍門石窟開鑿史上的第二個高潮。龍門石窟經過前后400多年的營造,堪稱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典范之作。安史之亂后,龍門地區仍開鑿了零星的石窟,并延續到北宋年間,十二臂觀音菩薩是該時期的典型作品。
龍門山清水秀,古稱“伊闕”,白居易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景之冠。龍門山石是質地堅硬而細膩的石灰石,既適合雕鑿大型的石窟,也適合雕鑿小型的造像。龍門石窟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據不完全統計,現存大小窟龕2000多個,佛塔70余座,造像10萬多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
古陽洞為圓形穹隆頂石窟。正壁雕一佛二菩薩二石獅,南北兩壁各有三層像龕,為佛傳故事和禮佛圖、飛天等。賓陽洞在北魏龍門石窟中最有代表性。賓陽中洞為北魏窟,南北二洞在隋唐時期完成。賓陽中洞平面呈馬蹄形,穹隆頂,尖拱形門,洞門外兩側各雕力士。正面(西面)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南北二壁各為一佛二菩薩,側壁有佛傳故事和著名的帝后禮佛圖浮雕。由于北魏孝文帝遷都后大力推行漢化,該窟雕像一改云岡時期的風格,服飾、裝飾甚至人物體型面貌等方面,都具有顯著的中原文化特征。同時出現了以多畫面來表現完整佛教經傳故事的藝術形式,使雕像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潛溪寺是唐代開鑿的首個洞窟,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二天王,其中菩薩像是唐代造像中的上品。
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佛龕)坐西向東,原高約40m,寬30m,深35m,是龍門造像中規模最大、設計最嚴密、藝術水平最高的洞窟,雕有盧舍那佛、二脅侍菩薩、二弟子、二金剛和二天王。據說盧舍那佛系仿女皇武則天形象而刻,更增添其藝術魅力。
唐代還開鑿了賓陽北洞、敬善寺、萬佛洞、極南洞和看經寺等。唐代佛教空前普及,佛教形象被普遍世俗化。構圖的創新、富于立體感的藝術手法使唐代作品在寫實風格上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
龍門石窟是書法藝術的寶藏,其中“龍門二十品”是魏碑精華,唐代褚遂良所書《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
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是佛教文化、藝術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風貌。石窟中保存了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筑、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資料,使它成為一座蜚聲中外的大型歷史與石刻藝術博物館。
遠景(楊超杰提供)
北魏蓮花洞頂部蓮花(楊超杰提供)
奉先寺全景(楊超杰提供)
奉先寺盧舍那佛局部(楊超杰提供)
奉先寺天王與力士造像(楊超杰提供)
萬佛洞(楊超杰提供)
古陽洞(楊超杰提供)
上一篇:道教建筑·洛陽祖師廟大殿
下一篇:濟源五龍口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