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關外山·遼西之旅·醫巫閭山·碧嶂六重杳舊聞
中華五岳,人所共知,五岳之外還有五鎮,那就鮮有耳聞了。《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載:“東鎮沂山、西鎮吳山、中鎮霍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巫閭山。”虞舜時期,閭山就被封為幽州鎮山,唐玄宗又封之曰廣寧公,繼之金世宗封它為廣寧王,元朝封為禎德廣寧王,清代更被尊為醫巫閭之神。故閭山在東北三大名山(另外二山是長白山與千山)中最負盛名。
醫巫閭山位于遼寧北鎮縣城西,是北鎮縣和義縣的界山,其南北綿亙45公里,周約120公里,主峰望海山高866.6米。醫巫閭在古代契丹語中是“大”的意思,由于此山的古老和美麗,這一代民間流傳著許多風物傳說。清代桐城人張若需的《望醫巫閭山》詩有“鞭痕天泐暴秦跡,煉余尚緬媧皇工”的句子,說的就是兩個最久遠的傳說。
據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聞聽北鎮山山青水秀,是不可多得的寶地,起興一游,但無奈路途遙遠。一方士獻策說,他煉就一把三十六節趕山鞭,專趕崇山峻嶺,聲稱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根本不必發愁。誰知閭山巋然不動,方士足足鞭打了三天三夜也沒動靜,方士便從山尾一段一段地趕,想趕回去交差,揮鞭猛擊了三天三夜,只把尾端十三個小山峰趕出了二十多里就再也動不了了,于是就成了現在京沈線上的十三山。反倒是方士鞭折人亡,秋末冬初滿山紅葉,就像是當年被趕山鞭抽打出來的斑斑血痕。金代有個詩人蔡珪來此游覽,寫下一首懷古詩:“幽州北鎮高且雄,倚天萬仞蟠天東。祖龍力驅不肯去,至今鞭血余殷紅。”這一傳說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經流傳了。
關于女媧的傳說是指北鎮廟后頭的石頭山,它遠看像座屏風,所以叫“翠云屏”。傳說古時,共工氏怒觸不周山,于是天塌地陷,女媧娘娘想出煉石補天解救眾生,最后還剩下一塊五色石,她想順手把它扔進海里,不料底下藏著一個蝎子精,冷不防撅起尾巴蜇了女媧一下,疼得女媧不由把手緊緊一攥,她的中指捏進石頭里,捏出一個大窟窿。這塊石頭沒有扔到海里,而是甩落在地上的一個小山包上,就是北鎮廟的西北角。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翠云屏的大石壁上刻上了“補天石”三個大字。今天去北鎮廟游覽的人,還喜歡從翠云屏底下那個大窟窿里鉆一鉆,看看女媧留下的痕跡。當年乾隆皇帝游閭山的時候,還專門題了一首詩,詩云:“廟西峙立翠云屏,凝盼誰能擬色形。一石丈余大方廣,補天二字出何經。”
這里還有一個尉遲恭鞭打石門開的故事。相傳唐朝的時候,大將尉遲恭率兵出征關外,來到閭山,被一道石嶺擋住了去路。石嶺又高又陡,連鳥也飛不過去,許多冒險攀登的兵士都掉到山澗里摔死了。尉遲恭抽出腰間的十八節八面紫金鞭,照準大嶺就是一鞭,神鞭神將,威力無窮,第一鞭下去,石嶺上出現一道深溝,二鞭出現一道裂紋,三鞭之下,就見一道金光,橫臥的石嶺竟裂開一個刀削似的豁口,2丈多高,1丈多寬,就像一座石門。尉遲恭砸開了一條翻山之路,直到現在,石門子仍然是北鎮、義縣兩邊群眾來往的必經之路。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虎丘·石桃·仙人洞·賴債廟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太湖·神皇龍馬跡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