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署建筑·南陽府衙
南陽府衙位于南陽市民主街(清代稱察院街)100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府衙始建于元,《元史·地理志》載:“元至元八年升(金申州)為南陽府”。《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載:“南陽府治在城內西南,國朝洪武三年同知程本初即元故址修建。正統五年同知汪重重修。”清代,南陽府衙仍為府治處所,署內建筑時有增改裁并。1914年廢南陽府,原南陽府轄縣統歸豫南道。1933年,南陽府衙為第六行政區公署,部分建筑有所修葺。新中國成立后至1965年,南陽府衙為南陽專員公署所在地。
南陽府衙保存了以大堂、二堂、三堂為代表的清代早期建筑和數量眾多的碑刻,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知府衙署。府衙位于南陽城西南部,坐北朝南,南北長240m,東西寬150m,占地3.6h㎡。位于中軸線的建筑有照壁、大門、儀門、大堂、寅恭門、二堂、內宅大門、三堂、后花園;兩側建有八字墻,生門、死門,大堂耳房、廂房,寅恭門耳房、配房、廂房,二堂廂房、耳房、配房,官宅廂房,三堂耳房、廂房、配房、賓興館、馬號等。它們與東西副線建筑構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筑群。整個建筑群占地數百畝,亭堂數百間,院落數進,布局多路。建筑軒敞,陳設華麗,是封建社會統治機構的縮影。
大堂面闊五間(20.23m),進深三間(10.28m),單檐硬山頂,平面明間減柱造。明間梁架為七架梁對后雙步梁,次間為五架梁對前后雙步梁。前檐斗栱為單栱只替,斗下有皿板。大堂前有卷棚一座,面闊同大堂,進深一間。大堂是知府發布政令、舉行重大典禮和公開審理案件的地方,整體形象高峻、威嚴。寅恭門面闊五間(18.65m),進深三間(9.03m),單檐五檁前后廊硬山灰瓦頂,前廊頂做成軒廊。脊枋上遺有“道光二十七年歲次丁未荷月上”墨書題記。二堂面闊五間(17.65m),進深三間(11.88m),單檐硬山灰瓦頂,梁架為七架梁前后廊式,規模僅次于大堂,整體具有凝重莊嚴的氣氛,是知府預審案件及大堂審案時退思、小憩之所,故又稱“思補堂”。三堂是知府的內邸,結構裝飾與大堂、二堂明顯不同,面闊五間(18.45m),進深三間(11.21m),單檐硬山灰瓦頂,梁架為七架梁前后廊式。前廊頂部為軒廊,室內為方格形天花。堂內以隔扇分割為明間、品茗齋、起居室、更衣室(西次間后部)。三堂陳設豪華典雅,是知府接待上級官員、商議政事、辦公起居之所。三堂后為后花園,是知府休憩娛樂之所,有麗康閣、喜雪亭、流觴亭等建筑。
南陽知府衙門是中國清代215個知府衙門中建筑保存比較完整的府級官署衙門。
總平面圖(文宣提供)
大門(文宣提供)
儀門(文宣提供)
大堂(文宣提供)
二堂(文宣提供)
三堂(文宣提供)
三堂院門(文宣提供)
上一篇:文廟書院建筑·南陽府文廟
下一篇:紀念建筑·南陽武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