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廟·泰伯廟
泰伯乃黃帝后裔。黃帝傳至二十五世古公父,古公父生三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太伯見季歷之子姬昌(即周文王)十分賢良智慧,為將王位讓給姬昌,他便與弟仲雍由陜西吳山(今陜西隴縣)遷至江南梅里(今無錫梅村鎮),艱苦奮斗,開創基業,建立勾吳國。太伯到江南后,改姓吳名泰伯,是吳國始祖,江南文明的開拓者。
泰伯廟位于今無錫鴻聲鄉鴻山南麓梅村鎮的伯瀆河畔,又名至德祠、讓王廟。東漢桓帝永興二年(公元154年),敕令吳郡太守在泰伯故宅立廟。現存泰伯廟為明清建筑,廟前立照池,池上架有單孔拱形石橋,名“香花橋”。橋北立花崗巖石牌坊,上鐫“至德名邦”四字。石壇北為欞星門,豎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龍、仙鶴雕飾。欞星門為泰伯廟第一進建筑,面闊三間。后有院落,廂房東西各九間。院內尚存古柏、桂樹各一株。泰伯大殿,面闊五間,1983年對泰伯廟進行整修時,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兩廂塑泰伯、仲雍后裔28尊塑像。
1987年,陸定一和趙樸初分別題寫“泰伯廟”和“至德高風”匾額。
現存的泰伯墓,前有月牙池,四面疊石,周長67米。池北為墓門,是三門四柱花崗石坊,下立柵門。柱上飾云龍花紋,石坊上刻“至德墓道”四字,中門上有“古皇山”篆刻。石坊柱頂橫貫“日”、“月”、“云”版。墓東側有歇山單檐式墓廬三間。第二進為戟門,即供祭祀用的享堂,為硬山式筒瓦頂,三間四架,兩邊立八字照墻。享堂設左中右三門。中門堂上懸“三讓高蹤”匾額,為錢偉長所書。拾級而上,為青石砌的封土墓墩,上端為瓦筒形。墓南嵌碑,刻陰文楷書“泰伯墓”三字。
上一篇:名人廟·武則天廟
下一篇:神靈廟·洪圣古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