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圣宇
短篇小說。作者孫犁。發表于1949年11月25日《天津日報》,后收入《白洋淀紀事》(中國青年出版社1958年4月版)。抗戰時期的生活雖然艱苦,但苦中有樂,特別是在今天回憶起來。“我”忘不了在阜平三將臺小村莊組織民校識字班的經歷。9月的一天,“我”給婦女組上課。吳召兒認真的態度,熟快動聽的念書聲,一下子印進“我”的記憶。11月,我們反“掃蕩”了。“我”是一個小組的組長,村長分配給我們的向導竟是吳召兒。她穿著紅棉襖,白色掛包里裝著三顆手榴彈,飛快地走在最前面。她說不管走到哪里,都不會讓我們挨餓,說著,飛起一塊石頭,前面樹頂上的一顆棗兒就落了下來。天黑的時候,我們到了神仙山腳下。這座山又高又陡,我們很小心地攀著石頭棱角往上爬,身上都出了汗。吳召兒卻爬得很快,總在前面等我們。深夜,我們到了山頂吳召兒的姑家,吃了一頓又香又甜的熬倭瓜。我們在山頂休息了一天,吳召兒給我們每人準備了一把拐棍,好黑夜里走路用。“掃蕩”的日本鬼子向山頂上來了,吳召兒果斷地讓姑夫帶我們轉移,自己去截擊敵人。她把身上的手榴彈弦全拉開,把紅棉襖的白里子翻出來,像一只黑頭的小白山羊,跳著向敵人的進路跑去。我們從后山跑下的時候聽到吳召兒的手榴彈的爆炸聲。小說成功地塑造了聰明、勇敢、朝氣蓬勃的吳召兒的形象。文筆優美,細節生動,富有詩情畫意。
上一篇:周裕國《聽笛人手記》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吳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