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抒情詩。作者郭小川。寫于1961年10月至1962年3月。發表于1962年6月18日《人民日報》。后收入作者詩集《甘蔗林——青紗帳》(作家出版社1963年10月第1版);又收入《郭小川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12月初版)。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多彩的筆墨,描繪了地處海防前線的廈門的“莊嚴和秀麗,英雄和美”諧和統一的風姿,通過這集中了“生機”的“南方的一角”和凝聚了“豪氣”的“祖國的一地”,謳歌了偉大祖國的壯麗景色和人民的英雄性格,于優美的意境中滲透出保衛和建設祖國的戰斗豪情。詩篇在表現和抒情方式上,采用借景抒情、鋪陳渲染和反復詠嘆的手法,從各個角度把事物表現得窮形盡相,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從而達到了雄渾、熱烈、色彩濃郁的藝術效果。全詩共五段。第一段概寫廈門的風貌和詩人急切了解廈門的心情。詩人從一眼看到的一片片荔枝林、一行行相思樹、一團團濃霧去逐個尋問,逐個展現。第二段寫細致觀察到的廈門城的優美,反復說它像海底龍宮一般的晶瑩,又像山林仙境一般的明凈。第三段寫深入看到的廈門那戰斗的雄姿,詳盡地描寫了海上、空中和高山上的戰備,細膩地表現每塊石頭、每粒黃土、每根小草、每朵野花的堅強意志,也象征地表現了傳信的大雁、搏擊的山鷹和雄風、駭浪、急雨。第四段概括而又具體地描寫廈門的建設、勞動的景象。從高樓、廣廈、長街、小巷中表現人們的豪情壯志;從出海漁民、岸邊哨兵的身上反映群眾的勞動和愛國熱忱;從“日光巖下笑聲朗朗,五老峰下細語綿綿”中反映生活的快樂和甜蜜。最后一段,從整體上表現了廈門“莊嚴與秀麗、英雄和美”和諧一致,“和平、斗爭、建設”奇妙交織的“非凡的性格”,從而把感情抒發推向高潮,點明題旨。在句式上,詩篇采取嚴密整齊的長句,重視行與行、節與節之間的大體對稱,并且大量運用反復、層遞、對偶和排比的修辭格式。全詩想象豐富,格調激越,韻律諧和,富于辭色。因此,它被公認為是作者獨創的“新辭賦體”的代表作之一。
上一篇:周魯俠《厚土(呂梁山印象之六)》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尹昌龍《去意徊徨》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