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道立
散文集。作者何為。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5月出版。本集共收選作者1955——1979年的散文四十篇。書前冠以自序,交代集名由來,一是作品為臨窗而作,二是它們像窗戶,透露了作家的心靈及與生活的關系。書末附錄《散文與我》,介紹自己的創作歷程和散文主張。主體部分計六輯。第一輯“歷史長卷中的短章”十二篇,寫于粉碎“四人幫”之初,通過查訪,探尋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二、三十年代在閩贛地區的蹤跡、故居、舊址、遺物,緬懷老一輩革命家。首篇《臨江樓記》,寫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主席抱病赴上杭調查研究,由幾個赤衛隊員護送到住處臨江樓,分別時,他走出小樓與他們一一握手。另一次一名老紅軍向他匯報完工作,離開小樓回首仰望,見主席還站在樓上揮手目送。作品特寫“握手”與“揮手”兩個形體動作,表現了領袖和群眾的關系。第二輯“遲開的花拾存”七篇,著重描寫平凡而崇高的普通人。《第二次考試》刻畫內美和外美相統一的陳伊玲形象,是何為的代表作?!秲涉⒚谩防锏慕忝脗z在偏僻的鄉村學校,傾注青春的活力,實現努力奮斗的人生價值。《千佛山上的小樹》含笑注視領“我”頂風冒雨攀登千佛山的小向導,他像破土不久的幼苗,雖然稚嫩,卻預示了蓬勃的生命力。作品塑造這一組形象,旨在表現50年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而《最初的帶路人》中的老齊、《石匠》中的石匠、《小城大街》中的旅館經理,則是老一輩的典型。文章把歷史和現實聯系起來,表現戰爭年代的革命戰士、經濟建設的勞動者一以貫之的勤懇實干、默默奉獻的品質。它們出現在1958年前后,具有不同尋常的寓意。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從藝術成就、社會反響來說,本輯都是全書的重點所在。第三輯“畫像試筆”七篇,感舊懷人,傳達了對聶耳、郭小川、林遐、周瘦鵑、孫致遠等良師益友的哀思,吐露了作者對社會、人生的嚴肅思考。第四輯“山水云煙錄”五篇,展現了廈門、青島、武夷山水、福州西湖的獨特景觀,并由地域風光的悲歡經歷,反映出時代的變遷軌跡。第五輯“大海和小島的故事”四篇,描寫壺江島、臺山島、普陀山等海濱風情、漁民生活和漁業生產。它們成篇于60年代初中期,留有淡淡的時代痕跡。第六輯“留念之什”五篇,記錄了貯積在作者心底的戰爭年代的插曲、舊上海街頭的叫賣聲、遠行前的夜談,以及關于書的奇特遭際。全書的藝術特征,構思上善于運用富于象征意義的物件作為中介,通過其穿梭復現,使作品構件由散變聚,統攝成一個藝術整體,而且這些物件常常是作者明事即理、抒情述懷的依托;將細小的故事或場景,放在廣闊的背景前加以描繪,借一扇窗戶顯示它們的深、廣意義,從而增加散文的容量。表現手法上,借鑒其它藝術之長,刻畫人物注意攝取足以體現人物性格,且能構成視覺畫面,富有造型力的鏡頭,以一目盡傳精神,帶有電影特點;有的敘述完整的故事,又像傳統的短篇小說;有的場面集中、時間緊湊、動作性強,又像獨幕劇。抒情方式上,或述事抒懷,情隱事中;或融情于物,情寓景中,藏而不露。這樣,全書的風格便顯得含蓄、內在、深沉、典雅。
上一篇:張艷華《豐收之后》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蘇守平《丹鳳眼》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