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近代散文作品·先秦·寡人之于國也》簡析
見《孟子·梁惠王上》。本文闡述了孟子的王道政治的具體主張并揭露當時社會貧富對立的現象。梁惠王為要同鄰國爭奪百姓,在荒年移民移粟,自認為盡了心力,但與鄰國相比,他的這些措施卻未見成效,從而提出為何“民不加多”的疑問。孟子在回答時,借五十步笑百步為喻,指出梁惠王搞小恩小惠,與鄰國的當政者并無本質區別;然后提出行王道的主張。他認為,要使國家富強,必須重視和合理發展農、林、牧、漁等各業生產,“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不饑不寒”,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發展學校教育,反復教育百姓“孝悌之義”,養民、教民才能實施王道仁政。最后批評梁惠王是在文過飾非。“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實際上是享樂害民,并非真正“盡心”于民;如能實施仁政,則天下歸順。文章巧于設喻,先縱后擒,使對方引入彀中之后,再層層析理,正反開導。其中多用排比對偶,使文勢充暢,加強了論辯的力量。
上一篇:《散文·近代·寄妻絕筆書》簡析
下一篇:《散文·唐代·封建論》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