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干寶·范巨卿與張元伯
亦題《生死之交》、《死友》、《范式張劭》。東晉志怪小說。干寶撰。原載《搜神記》卷十一。滕云《漢魏六朝小說選譯》、劉世德《魏晉南北朝小說選注》、李格非等《文言小說》均選錄。本事見謝承《后漢書》(《藝文類聚》卷二十一、卷七十九、《太平御覽》卷四○七引載)。范巨卿,名式,巨卿為其字。東漢人,曾任荊州刺史、廬江太守等職,有威名,卒于官。事見《后漢書·范式傳》。本篇敘寫:范式與張劭(字元伯),二人同在太學里學習,結為好友。后來均請假回鄉,分手時范式對張劭說:“過兩年我就回來拜見令尊令堂,看望您的孩子。”于是約定會面的日子。一晃見面的日期快到了,元伯請母親準備酒飯,等候范式。母親問:“你們分別已有兩年,又相隔千里,你怎么如此相信,這樣認真呢?”元伯答:“巨卿是個誠信的人,一定不會違背諾言的。”到那一天,范式果然來了,兩人交拜飲宴,盡歡而別。后來元伯患重病而亡。范式夜里忽然夢見元伯,戴黑色帽子,乘纓絡車,趿著鞋子走下來叫道:“巨卿,我是在某天死的。最近就要下葬,永遠走向黃泉了。你能不能到時候來相送呢?”范式朦朧中醒來,立即穿上喪服,乘車趕去參加。還沒趕到,元伯的喪車已經出發,落葬時靈柩一點也挪不動。他母親撫著靈柩說:“元伯,你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一會兒,范式號哭而來,拍著靈柩說:“您匆匆地走了,元伯呵,死生不一路,咱們永遠離別了!”他挽起引柩的帶子,在前引路,靈柩才向前移動。葬禮后,范式還留在墓冢旁,為友人修植墳樹,然后離去。小說通過范、張之交,歌頌了朋友之間恪守諾言、生死不渝的情誼。范巨卿、張元伯的友情是建立在相互“信義”的基礎上的,它不以個人的利害關系為轉移,而心心相印,一諾千金,為對方而死也在所不辭。這種珍惜友誼、尊重朋友的品格,確實是一種美德。朋友是封建時代的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一,講究交友道義是一種傳統美德,因而頌揚生死之交的故事至今還能使人們產生感情上的共鳴。范式和張劭的友誼一直為后人所稱道,“范張”也成了好朋友的代名詞。小說通過典型事例來描人敘事,人物性格鮮明。第一件事寫范式不忘兩年前的許諾,千里迢迢來拜訪張劭,張劭對范式十分了解,也深信他會來,便具酒食等候。可見二人互相信任,彼此尊重,都是守信用重友誼的君子。第二個事例,寫張劭死后,仍心念其友便夜間托夢相告,一直等到范式前來奔喪,方肯移棺,雖帶有迷信意味,但這正是他們生死不忘、忠貞不渝的理想化表述。通過這件事的追述才進一步突出了“死友”這一主題。如果說第一件事例是一般朋友較易做到的話,那么像事例二這樣,能托夢、心有所感之類的情況則是普通朋友所無法辦到的。這也說明范張之誼的確非同一般。這個故事為后世戲曲、小說常用的題材。宮天挺的雜劇《死生交范張雞黍》以及《清平山堂話本·死生交范張雞黍》、馮夢龍《古今小說》第十六卷《范巨卿雞黍生死交》,則分別據此演飾為劇作或話本小說。《五朝小說·魏晉小說》與《舊小說》有《山陽死友傳》一文,與《搜神記》此篇幾同。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裴啟·老婢諷桓溫》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曹丕·蔣濟兒》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