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韓嬰·趙蒼唐
西漢軼事小說。韓嬰撰。原載《韓詩外傳》卷八第九章。《說苑·奉使篇》、《文選·四子講德論》注、《太平御覽》卷七七九等亦皆引載此故事 (文各有異)。李格非、吳志達主編《文言小說》錄入。趙蒼唐,又作趙倉唐、趙蒼堂,戰國初期人。為魏文侯的長子擊之傅。作品描寫: 魏文侯長子名擊,次子名訴,訴少而被立為嗣,擊反而被封于中山。三年以來,文侯沒有同子擊往來。子擊的輔佐趙蒼唐進諫曰:“父忘子,子不可忘父。何不遣使乎?”子擊就派蒼唐為使。蒼唐問明其父嗜好,就準備出發。來到魏都,趙蒼唐獻上魏文侯所喜愛的北犬晨雁,并使門官通報中山君使者拜見。魏文侯很高興地接見趙蒼唐,連問趙 “擊無恙乎”三次,趙都沒答話。文侯問他不答話的原因,他說:“臣聞諸侯不名君,既已賜弊邑,使得小國侯,君問以名,不敢對也。”文侯改口問:“中山之君無恙乎?”趙曰:“今者臣之來,拜送于郊。”文侯又問“中山之君”愛好什么。趙答曰愛好《詩》,像其中的《黍離》與《晨風》等。文侯又問這兩首詩講的是什么,對曰:“《黍離》說: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又說: “《晨風》說: ‘鷸彼晨風,郁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 忘我實多。’ 此自以忘我者也。”文侯聽后大悅,由趙蒼唐之才,知中山君之賢,遂廢太子訴,召中山君子擊為嗣。這個故事雖然表現的是封建君王家庭內部傳嗣的事情,但卻反映了使者“喻誠信,通氣志,明好惡”的重要性。趙蒼唐身為子擊的輔佐,能勸導子擊“不可忘父”,應遣使探望,并自愿做使者,溝通子擊與文侯之間的情感。被魏文侯接見后,他以 《詩》賦志,表明子擊思父的心境,從而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作品題材新穎,敘事曲婉,頗有興味。一般作品所寫使者,或“敝車罷馬”(本文“君子”語),解除爭戰; 或申明利害,借兵救國; 或使于敵國,不辱君命等。而本文則寫的是 “家庭使者”,其使命是溝通“三年不往來”的父子之間的情感,所以生活氣息很濃,頗多新意。趙蒼唐出使,先投文侯所好,待接見后又以 “臣聞諸侯不名君”之由,使魏文侯不得不以 “中山之君” 的稱謂問情,這說明他很有方略。接著,他以詩替子擊明志,引詩得體,所發感語婉約而有分寸,顯示了他的辯士之才和儒士風度,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王嘉·趙夫人三絕》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楊衒之·趙逸》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