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殷蕓·秦始皇見神
南朝梁志怪小說。殷蕓撰。原載《小說》。原本《說郛》卷二十五錄載。魯迅《古小說鉤沉》及周楞伽校注《殷蕓小說》皆輯錄。李格非等《文言小說》選入。作品敘述:齊鬲城東邊有一個蒲臺,是始皇駐扎過的地方。當時秦始皇在臺下面用蒲柳來系馬,至今那地方的蒲柳長出來還是彎曲的,民間將它叫“始皇蒲”。秦始皇想建一座石橋,以便過海去觀看日出。此時有一神人能驅石下海,石頭離去得不快,神人就鞭打它們,石頭全都流血了,到今天還是紅的。陽城山上的石頭全都起立向東傾斜,顯示出一個跟著一個的形狀,至今還是如此。秦始皇在海中建了一座石橋,有人說,這不是人工所能建造的,是海神為他豎的柱子。始皇感謝海神的恩惠,便向神求見。海神提出自己形貌丑陋,如果不畫他的圖形,才與始皇會見。始皇便從石橋上進入大海三十里,和海神相見。見了神后,侍從中有個靈巧的人偷偷地用腳來畫神形,神大怒,喊了一聲“速去”,隨即始皇及隨從者的馬都調轉了頭,那馬前邊兩條腿還站立著,后邊兩條腿就懸在了空中,僅僅登上岸邊。作品寫了三個故事,主旨是宣揚仙道神靈和始皇之不凡,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始皇的迷信愚昧以及異想天開。據史載,秦始皇時期,求仙活動規模之大遠遠超過前代。始皇向往成仙,對神仙方士深信不疑,他自稱“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讓博士作《仙真人詩》。曾派徐福帶領童男童女千人入海求仙,派燕人盧生求仙人羨門,派韓終等人求仙人不死之藥。他多次巡游天下,目的之一就是求仙。歷來封建文人的筆下,皇帝的身上都籠罩了一層神異的色彩,此小說亦如此。作品寫秦始皇想入非非,“作石橋,欲過海觀日出處”;他迷于仙道,相信是“海神為之豎柱”,求與神仙相見,果然就會見了海神。從小說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大神仙迷的形象。小說敘寫神仙,多用夸飾的手法:神人鞭石下海,能使石頭流血;海神一聲速去,能使始皇一行轉馬向后,“前腳猶立,后腳隨崩,僅得登岸”。想象譎詭,趣味性極強。作品語言生動活潑,比較富于表現力,將虛幻的人和事敘寫得活靈活現。特別是海神怒人畫其形這個細節,設想新奇,文筆雋永,海神被賦予了現實生活中質樸講信用而嫉惡如仇的性格和感情,其形象頗為生動鮮明。“神人鞭石”故事很著名,是秦始皇“趕山鞭”神話的來由。本故事出《三齊要略》。《水經》河水《注》引有“蒲臺事”,濡水《注》引有石橋事。《淵鑒類函》居處部臺二引蒲臺事為詳。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禽經》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干寶·秦巨伯》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