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劉向·晉文公逐麋
西漢軼事小說。劉向撰。原載《新序》的 《雜事》二。趙仲邑《新序選注》選錄,李格非、吳志達主編 《文言小說》亦載。故事敘述: 晉文公正在追獵一只麋鹿,忽然麋鹿不見。剛好碰見一位老農夫,晉文公就問他見沒見麋鹿,老農夫卻用腳指指說,從這方向跑的。晉文公對他用腳指路且怒且惑,就問其原因。老農夫于是抖抖衣服,說出了一番勸諫晉文公不要縱情游獵的話。晉文公聽后大為震恐,也為這番話而高興。在歸途中,碰見晉大夫欒武子。欒武子問晉文公,看您高興的神情,莫非是抓到了不少獵物吧。晉文公說,我去追逐麋鹿,沒有追到,但卻獲得了老農夫一番好言,因此高興。當欒武子聽說晉文公并沒有帶那老農夫回來,就馬上勸晉文公迅速回去,用車接回老農夫,帶回朝中,任之以政。作品通過農夫和欒武子對晉文公規諫的故事,說明人君不應縱情游獵,這樣會喪夫掉他的君位; 同時,也指明,人君不僅應采納在野之民的識見之言,也應任用其人。這則小說,為我們刻畫了晉文公、老農夫等人物,其形象生動、鮮明,各有個性: 先看晉文公的形象。當老農夫提醒、勸諫之前,他喜好狩獵,而荒于國事,帶有驕橫、得意之情。但他畢竟是春秋五霸之一,面對一介農夫以腳指路的侮辱,他沒有發怒。可見,他具有一定的政治家的度量,對人寬容。對于老農夫那番一針見血的批評,他亦能聞過而改,這又見出他的虛心,至于欒武子那一番勸諫,使其又“還載老古與俱歸”,這又足見晉文公知人任人,不同一般人君之處。小說中,晉文公的形象是一個不斷轉變、發展的形象。而促使其變化、發展的首先就是那位“農夫老古” 了。當晉文公問麋何在,老農夫卻“以足指”,這行為對晉文公甚是不恭。他對晉文公的藐視,都體現于這一極富特色的細節描繪中。非但如此,見晉文公面無怒色,追問其因,老農夫則“振衣而起”,侃侃道來。其話語嚴謹,持之有據,旗幟鮮明地反對晉文公縱情游獵;然后以“虎豹”、“魚鱉”作比喻,提醒晉文公,應當注意: “虎豹之居也,厭閑而近人,故得; 魚鱉之居也,厭深而之淺,故得; 諸侯厭眾而亡其國……”接著又援引 《詩經》中“維鵲有巢,維鳩居之”的句子,直接指出 “君放不歸,人將君之”的惡果,使晉文公大為震驚。老農夫的明于事理、能言善辯的性格特點躍然紙上。
上一篇:《秦漢·劉向·晉弓工妻》簡析
下一篇:《先秦·莊周·曹商使秦》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