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經》的主要內容,《黃庭經》導讀
《黃庭經》是用七言歌訣講述養生方法的道教經書。有《上清黃庭外景經》和《上清黃庭內景經》2種。另有《太上黃庭中景玉經》,因為較晚出,影響不甚大,所以一般講《黃庭經》不包括《中景》。關于《外景經》和《內景經》 (以下簡稱)的成書先后,有不同的看法,多數學者認為二經都出于西晉或魏晉之際,《外景經》在前。作者不詳,托太上老君所說,南岳魏華存夫人始傳。今所見最早注本為唐玄宗時隱士白履忠(號梁丘子)注,收于《云笈七簽》及《修真十書》。《正統道藏》收二經注本多種。“黃庭”一辭的含義,按白履忠注《內景經 ·釋題》說:“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內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今人陳攖寧認為庭乃階前空地,故黃庭表中空之義,以人體言即臍內空處。校注本書的較多,如白履忠、胡愔,歐陽修、劉處玄、蔣慎修等,清人董德寧《黃庭經發微》較為明白易懂,陳攖寧《黃庭經講義》分類詮釋,亦解其隱晦言辭,通其理趣。
《云笈七簽》本《內景經》凡36章,每章以句首二字標題,正文計416句,2912字。《外景經》分為上中下三部,計98句,686字。別本與此本略同。
當代學者注意到《外景經》與《內景經》的義旨略有差別。《內景經》注重思念存神的方術,《外景經》中卻有“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自然何思慮”等文句。但《外景經》也有不少地方講思神存神,所以大體上說,二經理旨是相通的。歐陽修、周必大認為《內景經》是《外景經》的義疏,董德寧則認為《外景經》“隱括《內篇》之旨”,今人王明力證此說。對二經成書先后的看法雖有不同,但都認為二經旨義相通。
《黃庭經》闡述內修的養生方法,認為通過心理因素作用于生理機制,可以進行身心的自我調節,達到健體強神而長生的目的,所以多吸收古代醫學的臟腑理論及精氣學說,并用道教養生術語將它講解出來。同時,《黃庭經》又吸收《河上公老子章句》及《太平經》中“五臟神”的觀念,發展為三元八景二十四真神說,認為人體各部位都有神靈居住,如《內景經 ·至道章》說:“泥丸百節皆有神。”并列面部七神(發、腦、眼、鼻、耳、舌、齒)的名字,認為面部七神以泥丸為宗主。《心神章》列胸腹部六神(心、肺、肝、腎、脾、膽)的名字,認為存守臟腑神在于心念的運用。思念各真神的名字,可以達到“五體完堅無災殃”(《脾長章》)的目的,《內景經 ·治生章》說:“治生之道了不煩,但修《洞玄》與《玉篇》,兼行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真出自然。高拱無為魂魄安。”比較而言,《內景經》多講八景二十四真神的名字及性狀、功能,《外景經》則多講各部位真神的服色,如說:“黃庭中人衣朱衣。”“中池有士服朱赤。”“宅中有士常衣絳,子能見之可不病。”“象龜引氣致靈根,中有真人中金中,負甲持符開七門,此非枝葉實是根,晝夜思之可長存。”根據道教的說法,形神合同則生命長在,所以只要不同部位的真神各安其居,各司其職,神不出舍,便能長生。所以,《黃庭經》講思神存神,與道教的長生信仰是相關聯的。
其次,《黃庭經》講述了積精累氣的養生方法。它吸收古代的精氣說,認為精氣是人體生命的存在依據,所以善養生者要閉精勿泄,還要胎息吐納,化大自然無盡的清真之氣為體內元氣,補接生命活力。如《內景經·仙人章》說:“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為真。”《呼吸章》說:“結精育胞化生身,留胎止精可長生。”《瓊室章》說:“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常念章》說:“急守精室勿妄泄,閉而寶之可長活。”《外景經》也說:“長生要慎房中急,棄捐淫俗專子精。”“閉子精門可長活。”“仙人道士非異有,積精所致和專仁,獨食太和陰陽氣,故能不死天相溉。”“服食玄氣可長生。”此外,《黃庭經》還講述了和合魂魄、咽液回津等養生方法。
該書所講述的內修養生之術,結合《周易參同契》的煉丹之道,流變為唐宋的內丹道,是中唐以后道教煉養方術的主流,所以《黃庭經》和《周易參同契》一樣,對后代道教的影響很大。中唐以后道教研習《黃庭經》,與晉南北朝有很大的不同,晉南北朝重默誦,中唐以后則不斷有道流為《黃庭經》作注解。注家略可分兩派,一派注重臟腑的性狀、功能及調養之法,以生理解剖及醫藥知識為主,如晚唐見素女子胡愔的《黃庭內景經五臟六腑補瀉圖》;絕大多數注家則以內修術或內丹道解釋之,如白履忠、歐陽修主修內術,道教中人則視《黃庭經》為僅次于《參同契》的古丹經,所以注解也必本之于內丹道。另外,某些文士也愛玩味本書,晉有王羲之為道士書寫《外景經》以換取白鵝,宋有歐陽修托名無仙子刪正《黃庭外景經》,蘇軾則不但手書《內景經》,并仿其文例作辭贊,陸游更有詩句說:“早佩《黃庭》兩卷經,不應靈府雜膻腥。”又說:“白頭始悟頤生妙,盡在《黃庭》兩卷中。”近年來《黃庭經》又受到學術界重視,并有學者在作注解。
參考文獻
- 1.王明:《黃庭經考》,載《道家與道教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 2.陳攖寧:《黃庭經講義》,載《道教與養生》,華文出版社,1989。
上一篇:《黃帝魂》的主要內容,《黃帝魂》導讀
下一篇:《黃氏逸書考》的主要內容,《黃氏逸書考》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