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叢書》的主要內容,《漢魏叢書》導讀
《漢魏叢書》是一部專收漢魏人著作的綜合性叢書。明代嘉靖中何鏜輯。原本已佚。據何允中稱為百種。是書鏜輯而未刻。萬歷中,程榮從中選刻了38種,共251卷,仍名《漢魏叢書》。有萬歷中新安程氏刻印本,民國十四年(1925)上海商務印書館據程氏本影印。后何允中又從舊目中“搜益其半”得80種,是為《廣漢魏叢書》。有明萬歷二十年(1592)刊本,清嘉慶中刊本。程、何刊本前均有屠隆序,何允中在跋語中則說還看到過屠隆刻本,張騫據此說何氏所刻乃據屠隆本。《明史·藝文志·類書類》載有屠隆《漢魏叢書》60卷,或即為何氏所見。不過亦有說是程榮刪削了屠隆本。清時王謨鑒于何氏本已不多見,程氏本所造種冊又過簡,故又將《唐宋叢書》中漢魏人的10多種著作增補進去,共得86種,又廣為94種,是為《增訂漢魏叢書》。有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金溪王氏刊本,光緒二十年(1876)紅杏山房刊本,民國四年(1915)蜀南馬湖盧樹柟修補印本,光緒六年(1880)三余堂刊本。后張騫又“廣搜新舊之刻,特騁通儒,詳加考究,復增至九十六種。”(《增訂漢魏叢書·張騫序》)于宣統三年(1911)由上海大通書局石印頒行。上述3書就其編輯意圖和收書內容來看同出一源,僅書名和收書數目上略有不同,后兩書可視為前書的增補之作。
何鏜,明處州括蒼(今浙江麗水縣東南)人,字振卿,號賓嚴。嘉靖進士。官至兩江提學僉事。除輯有《漢魏叢書》百種外,還有《括蒼匯紀》、《古今游名山記》等。程榮,字伯仁,歙縣(今安徽)人。何允中,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天啟進士。王謨,清金溪(今江西境內)人,字仁圃,一字汶上。乾隆進士,授建昌教授,在官肆力撰述,纂集叢書,書成告歸。他博極群書、纂集叢書之余,“復采漢魏以來有錄無書諸引見傳注類部中者”400余種,輯成《漢魏遺書》(《漢魏遺書·張敦仁序》)。另還有《江西考古錄》、《豫章十代文獻略》、《經說雜著》、《詩文集》等著述。
該書各本都以四部分類。程氏本收經籍11種,史籍4種,子籍23種,集籍留而未刻。何氏本收經翼17種,別史15種,子余21種,載籍27種。王氏本收經翼20種,別史17種,子余26種,載籍33種。此本對何氏本分類進行了訂正,并于各書之后附有其參考各家書錄題解作的跋語。
該書雖名為《漢魏叢書》,實際其所選書目“上及先秦,下逮六朝”(《增訂漢魏叢書 ·張騫序》)。之所以“上及先秦”,何允中解釋說是因為那些先秦書目中由漢魏人作注。但他認為屠隆序中所講亦有道理,即“漢以前間收秦,明漢有秦之遺風也;魏以后間收六朝,明魏為六朝之濫觴也。達者悟此,不惟征文,亦可考世。”
該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所選書目多古經逸史、稗官野乘之作,何允中認為它們可以起到“羽翼經史”的作用,所以他以“經翼”、“別史”、“子余”來命名四部,頗具匠心,表明其選目在十三經、正史及先秦諸子之外但與此相關,即“次其品外者”。如經部的《易傳》、《易林》,史部的漢無名氏著《雜事秘辛》、漢伶玄撰《飛燕外傳》,子部的漢張良注《陰符經》、黃石公著《素書》,集部的漢應劭《風俗通義》、魏劉邵著《人物志》等。
正由于該叢書有上述特點,所以它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和價值。首先,通過該叢書,可以窺見先秦漢魏六朝之際文學風格及社會的某些特征和變遷軌跡,即“征文”、“考世”也。其次,該叢書所輯多罕見于正史記載,且多有散佚,賴此書才能夠保存流傳至今,所以,它在歷史研究中又具有極重要的史料價值。
上一篇:《漢西域圖考》的主要內容,《漢西域圖考》導讀
下一篇:《漢魏六朝百三家集》的主要內容,《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