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義樞》的主要內容,《道教義樞》導讀
《道教義樞》是分類綜述道教義理的道書。題青溪道士孟安排集。《正統道藏》太平部收錄。
孟安排,生卒年不詳,唐初隱修于荊州青溪山。武周時,以武則天之父武士彟為荊州都督時曾居其道觀七月為理由,重理荊州長史楊元琰等人奏狀,再三奏請武則天營修其觀,則天圣歷二年(699),準奏營修其觀,并賜名為大崇福觀。《道教義樞》是孟安排據《玄門大義》“芟夷繁冗”,并“廣引眾經”編輯而成的。
《道教義樞》10卷,中有缺佚,全書存約3萬余字。將道教義理條列為37項:道德、法身、三寶、位業、三洞、七部、十二部、兩半、道意、十善、因果、五蔭、六情、三業、十惡、三一、二觀、三乘(缺)、六通(缺)、四達(缺)、六度(缺)、四等(缺)、三界、五道、混元、理教、境智、自然、道性、福田、凈土、三世、五濁、動寂、感應、有無、假實。每義項分述為“義”與“釋”2類,“義曰”下綜述該義項大旨,“釋曰”下引據諸經及前人議論。所引經書及諸法師語,近70種,從中擇取剖判。全書存約3萬余字。
該書的宗旨是統括各道派經書要旨,全面地系統地概括道教的教理教義,基本思想傾向于隋唐道教的“重玄”學說。如《二觀義》說:“二觀者,定慧之深境、空有之妙門。用以調心,直趣重玄之致;因之蕩慮,終歸雙遣之津。”認為重玄是比執無為本的空見和刻意求仙的有見更高一層次的智慧階段。又如《自然義》,以“自然者本無自性”作為邏輯前提,推論出修道自然即是“不定執”而“絕待”一切法相的結論。無自性、不定執和絕待無偶,都是“重玄之道”的基本思想。
其次,本書闡述了“一切含識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的觀點,并分道性為5種:正中性、因緣性、觀照性、智慧性、無為性。為糾正前人含識者能擇善從道,故有道性,無識者只有物自性而不具道性的看法,著重論述了道性“不色不心,而色而心。而心故研習可成,而色故瓦礫皆在”的觀點(見《道性義》),力圖將道教修習而得道果的神學觀念與老莊道泛在萬物的思想統一起來。
該書和編集,還有匡正時人“修證速位業之階差,談講昧理教之深淺”(《序》)的用意。《位業義》敘述了仙真的品階、修證的次第。對于魏晉南北朝道教所甚談的舉形升虛的天仙、暢游名山的地仙、先死后蛻的尸解仙等,本書認為“此等所明,實亦天在,隨人所宜耳”。最后劃分修道之行為4等義:一術,二戒,三定,四慧。術指丹藥符咒;戒即規戒條律;定為“觀三守一,思神念真”,以調習靜定為目的;慧是修道的最高階段,能照悟空有,超脫有欲與無欲“二觀”(《老子》書有“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句),達到玄之又玄,亦即 “重玄”的境界。另外,本書承襲《玄門大義》,分道書為三洞四輔,即七部,又分三洞經書為十二部類,也有明確修證道果之階次的用意。又說教有頓漸二種,深淺不同,如說:“初示《太清》,次至《太平》,此為漸教也;如尹生即說《道德》,此頓教也。”(《理教義》)。太清部道經主要是金丹方藥。“《太平》者,此經以三一為宗”(《七部義》),即《太平經》以存三守一為宗旨。本書認為二者皆屬漸教,講丹符存守小術;《道德》即《老子》,為頓教,講空玄妙理,旨在智慧的頓悟解脫。
該書除綜括傳統道教的教理教義,如道德、自然、有無、混元等之外,也吸收了一些佛教義理,如福田、凈土等。認為以前的佛道論爭,“咸存主客,從競往還”,局限于空論勝負,又認為道佛二教理歸一揆,“能知其本,則彼我俱忘,但識其末,則是非斯起。”(《序》)并稱“儒書道教,事或相類”,有會通三教的思想傾向。
上一篇:《道德真經廣圣義》的主要內容,《道德真經廣圣義》導讀
下一篇:《道樞》的主要內容,《道樞》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