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的主要內(nèi)容,《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導讀
《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是唐末道教著作。杜光庭著。前有天復元年(901)杜光庭自序。“義”發(fā)揮唐玄宗《道德經(jīng)》注和疏,所以稱“廣圣義”,圣指唐玄宗。收于《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杜光庭(850—933)字賓圣,號東瀛子。括蒼(今浙江省麗水縣)人,或云京北杜陵(今陜西西安市東南)人。唐末五代著名的道教學者。早習儒業(yè),通經(jīng)史,工辭章。咸通(860—874)中,應九經(jīng)科不第,乃入道,師事天臺山應夷節(jié)。后得鄭畋薦于朝。中和初(881),黃巢軍破長安,遂從僖宗入蜀,拜金紫光祿大夫,封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除戶部侍郎。王建稱帝于蜀,召杜光庭為皇子師。蜀相張格、徐光溥等,皆從杜光庭學。王衍襲位后,尊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兼崇真館大學士。曾搜尋整理道書,因戰(zhàn)亂“累阻兵鋒”,“備涉艱難”,僅得道教經(jīng)誥3000余卷。又重理道教齋儀,敘神話故事以彰仙道。在道教史上,以杜光庭著述最為豐盛。后終隱四川青城山。
該書原為30卷,《道藏》分為50卷,10萬余字。卷1—5為序例等。自序中敘錄自曹魏以降61家《老子》注或疏解,卷5《釋疏題明道德義》又分判家派,明各派宗旨、趣歸,指陳精粗得失;卷1釋玄宗御注御疏《道德經(jīng)》詔文,卷2敘老君降跡年代等;卷3—4釋御疏序。
卷6—50為正文,分《道德經(jīng)》為81章,每卷1—3章不等。每章下依玄宗疏有釋題,并作義解,敘明本章大旨。以下分句解釋,每句依文義先分別列出玄宗注及疏文,“義曰”以下為杜光庭對注疏的解釋。
義解主“重玄”說,試圖對隋唐道教《老子》重玄學作出總結(jié)。其學說大旨是:1、析“道”為3義:理、導、通,說“理者,理實虛無,而明善惡;導者,導執(zhí)令忘,引凡入圣;通者,通生萬物,變通無壅。”(卷5)2、從7個方面辨析道與德的關(guān)系:本跡、理教、境智、人法、生成、有無、因果,認為“道者德之通,德者道之功”,二者相互印證,是不可分割的。3、論心與境的關(guān)系,將認識形式分為兩種:“以目所見為觀(音觀),以神所鑒為觀(音貫)。悉見于外,凝神于內(nèi)”。又說:“觀者,外以目周覽,內(nèi)以神照微。目覽則辯乎有無,神照則契乎冥寂。”(卷6)這兩種認識形式都因境而生:“心之惠照,無不周遍。因境則知生,無境則知滅,所以役心用智者,因境而起也。……萬境所牽,心隨境散。”(卷27)4、論述“攝有用之跡,歸無為之本”的修仙理論,認為人“稟道之性,本來清凈。及生之后,漸染諸塵,障翳內(nèi)心,迷失真道。”(卷15)所謂“染”,“外境著心謂之染”,如果“人能攝情斷念、近性歸元”,便能洗滌各種塵染、境緣,見明真性清凈,所以說:“善修行之人,萬慮都忘,一念不二,靜契于道,與真合同。萬緣不能侵,諸見不能誘”。(卷32)5、論述修道即修心的觀點,認為“人之難伏,惟在于心。所以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心不可息念,道以息之,心不可見,因道以明之。善惡二趣,一切世法,因心而滅,因心而生。習道之士,滅心則契道;世俗之士,縱心則危身。”(卷8)
宋元道教的一些《道德經(jīng)》注本,對本書多所稱引,其說對宋元道教和理學、心學,都有一定的影響。
上一篇:《道德真經(jīng)取善集》的主要內(nèi)容,《道德真經(jīng)取善集》導讀
下一篇:《道教義樞》的主要內(nèi)容,《道教義樞》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