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的主要內容,《讀史方輿紀要》導讀
《讀史方輿紀要》是著重論說州域形勢、山川險隘、關塞攻守,推論成敗得失,“以古今之史,質之以方輿”的明代地理總志。清顧祖禹撰。顧祖禹的父親柔謙是一位心懷亡國之痛的績學遺老,對顧祖禹影響很大。他臨終遺言云:“ 嗟乎!園陵宮闕,城郭山川儼然在望,而十五國輻員(按指明2京13布政司)、3百年之圖籍泯焉淪沒,文獻莫仿,能無悼嘆乎?余死,汝其志之。”(《讀史方輿紀要》總敘1)顧祖禹本人親身參加過抗清斗爭,目睹明王朝衰亡。他痛心于明朝統治者不會利用山川形勢的險要,未能記取古今用兵成敗的教訓,因而最后遭致亡國的歷史。他希望編撰此書,有助于反清復明的大業。他說:“凡吾所以為此書者,亦重望夫世之先知之也,不先知之而以惘然無所適從,任天下之事,舉宗廟社稷之重,一旦束手而畀之他人,此先君子所為憤痛呼號扼腕以到于死也?!?總敘3)他在書中引證歷史事跡,推論成敗得失,意有所指,很象為反抗清朝統治的軍事行動出謀劃策,所以,張之洞說:“此書專為兵事而作,意不在地理考證?!?《書目答問》)梁啟超說: “景范這書,專論山川險隘,攻守形勢,而據史跡推論得失成功之做,其性質蓋偏于軍事地理,殆遺老力謀匡復所將有事耶。”(《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顧祖禹從29歲起,秉承其父遺訓,開始撰著此書,先后30多年,至他50多歲時,方才完成這部舉世聞名的巨著。今傳世者,有康熙丙午無錫華長發商原刻本、嘉慶十六年(1811)成都龍萬育刻本、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排印本等。
顧祖禹 (1631—1692),字瑞五,號景范。人稱宛溪先生,江蘇無錫人,因出生常熟,又自署常熟人。幼年聰穎好學,背誦經史如流水。少年時,縱覽群書,尤好地理之學。成年后,熟諳經史,博學多識。順治元年(1644)隨父避兵于常熟,躬耕于虞山之野,教課糊口,過著“子號于前,婦嘆于室”的清貧生活。父死,他一面教書,一面撰著。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起兵,祖禹棄家入閩,投效耿精忠,參加反清復明的軍事斗爭。三藩兵敗,祖禹回歸家鄉,重操舊業,繼續撰寫 《紀要》。其后,雖參與編修《大清一統志》,但他堅守民族氣節,不受清朝一官一職。他畢生的精力,皆貫注于著述本書之中。
本書130卷,附《輿圖要覽》4卷,約290萬字。其排列次序,首以歷代州郡形勢,次以2京13布政司,又次以川瀆異同,終之以分野。分卷情況如下:卷1—9歷代州域形勢,卷10—18直隸,卷19—29江南;卷30—38山東;卷39—45山西; 卷46—51河南;卷52—65陜西;卷66—74四川;卷75—82湖廣; 卷83—88江西;卷89—94浙江;卷95—99福建;卷100-105廣東;卷106—112廣西;卷113—119云南;卷120-123貴州;卷124-129川瀆異同;卷130分野?!遁泩D要覽》卷1—2包括《輿地總圖》和二京十三布政司圖各1幅,共16幅;卷3包括《九邊總圖》、九邊分幅圖及多邊地圖共14幅。卷4包括 《黃河圖說》、《海運圖說》、《漕運圖說》、《朝鮮圖說》、《安南圖說》、《海夷圖說》、《沙漠圖說》7幅。《歷代州域形勢》和各省 《山川險要總論》是全書最有特色的部分,寫得十分精彩,在記述輿地方面,綱目分明,2京13布政使司下,按府州縣分敘四至八到、歷代沿革,各縣載有編戶里數,并山川、關隘、城鎮、古跡、驛站等內容,有關史事附系于各類地名地物之下。
《紀要》 的內容特色在于:
1.軍事地理的色彩非常濃厚?!都o要》敘述疆域政區和山川形勝,皆從歷史上窮本溯源地備述其軍事價值。顧祖禹很重視各地的攻守利害,他認為地利是行軍之本,“地形之于兵,如養生者必藉于飲食,遠行者必資于舟車”,必須“先知地利,而后可以行軍,以地利行軍,而復取資于鄉導,夫然后可以動無不勝”(總敘3)。因此,結合歷代軍事,精辟分析了各地區的山川形勢和軍事地位。該書對直隸、江南、陜西、河南等地的分析,很有見地,對四川、湖廣、兩廣的研究,更是言有所指,可以說該書每篇都是研究軍事史和軍事地理的佳作。
2.人地關系的辯證思想突出?!都o要》雖以研究天險地利為主,但同時又反復說明“陰陽無常位,寒暑無常時,險易無常處”的道理,論證無論何等天險地利,都只是成敗得失的從屬條件,而決定的因素還在于社會和人事。在評判戰爭勝負原因時,指出地理形勢固然重要,但帶兵將領所起的作用更大:“辨要害之處,審緩急之機,奇正斷于腦中,生死變于掌上,因地利之所在而為權衡焉,此固大將之所任。”又說:“雖然攻守萬端,巧拙異用,神而明之,亦存乎其人而已矣?!?總敘3)在論說歷代建都時,也批判了那種地勢險固決定一切的觀點。
3. 經世致用的思想貫串全書。明嘉靖以后,河患頗為嚴重。本書大量輯錄了前人治水的主張,留給后人作借鑒,對漕運也很重視,認為 “天下大命,實系于此”。但他反對那種為了保運而置百姓生命財產于不顧的觀點,大聲疾呼:“淮、濟諸州之民何罪,而盡委之溪壑乎?”(卷126)在《川瀆異同》中,以整整一卷的篇幅,論述漕運和海運,又在有關州縣下,詳細記載運河的閘、壩、堤防和濟運諸泉。
為了撰著《紀要》,顧祖禹參考了二十一史和一百多種地志,“集百代之成言,考諸家之緒論”,旁征博引,取材十分廣泛。他自己說,其所著之《紀要》,“六經而外,左、國、史、漢皆有詮釋,古人散逸之書,見于古人援引者為多,是書悉為搜討,至杜、鄭、馬三家之書,其言方輿,皆資采取,而杜氏尤長,王厚齋《玉?!芬粫兴Q引,類多精確,而 《通釋》一種,為功于 《通鑒》甚巨,胡身之從而益暢其說,搜剔幾無余蘊,余尤所服膺,故采輯尤備。”(凡例)顧祖禹還做過一些實地考察和調查,凡舟車所經之地,“必覽城郭,按山川、稽道里、問關津,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與眾客談論,考核異同。”(總敘2)但他考察和調查過的地方有限,主要依靠在書齋內收集整理資料,進行嚴密考訂。
本書內容之豐富,地名之齊全,考訂之精詳,結構之嚴密,既勝于唐宋時期的《元和郡縣志》和《太平寰宇記》,也超過明代成書的 《寰宇通志》和 《明一統志》,即使與此后集眾家之手官修的《清一統志》相比,也各有千秋,毫不遜色。所以,清代學者魏僖譽其是“數千百年所絕無而僅有之書?!?本書魏序)劉繼莊稱它是“千古絕作”。(《廣陽雜記》)梁啟超亦盛贊它在“古今著述中,蓋罕其比”,“可以說是一百三十卷幾百萬言合成一篇長論文”。(《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參考文獻
- 1. 楊正泰: 《談 〈讀史方輿紀要〉》,載《歷史知識》 1987年第6期。
- 2. 翟忠義: 《中國地理學家》,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
上一篇:《讀書敏求記》的主要內容,《讀書敏求記》導讀
下一篇:《讀四書大全說》的主要內容,《讀四書大全說》導讀